本报讯(记者 诸葛漪)昨天,第九届上海国际儿童戏剧展演闭幕。25天里,展演共推出47场演出,观众人数达2.4万人次。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小八腊子流浪记》与日本道化剧团《变变变》获最佳剧目奖。闭幕式上,经典儿童剧《白马飞飞》亮相,在引发观众怀念的同时,也引起从业者深思:优秀儿童剧离不开文学支撑。
写了儿童剧没地方发表
《白马飞飞》诞生于1995年,连获文华奖等全国大奖。《白马飞飞》改编自王星泉小说《白马》。儿艺另一部作品《斑点狗马鸣加》改编自儿童文学作家郑春华故事集《非常小子马鸣加》。过往众多优秀剧目,如《马兰花》《“下次开船”港》《罐头小人》《小蝌蚪找妈妈》 等都有小说基础。近年,《男生贾里》《霹雳贝贝》《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舒克和贝塔》等先后被改编成影视剧和动画片,却与儿童戏剧疏远了。儿童文学作家、制片人简平表示:“中国儿童文学与儿童戏剧是一列脱节的火车。”
这几年,传统出版业遭遇网络冲击,但儿童文学创作始终一枝独秀,每年出版6亿册童书、年销售额80多亿元。儿童剧为什么守着富矿不开掘?简平说,儿童文学作家们极少如前辈般涉猎儿童戏剧文学创作,是一大症结。1980年起,全国性儿童文学评奖将儿童戏剧文学剥离出去,令剧本创作热情骤降。著名翻译家任溶溶多年没有翻译过儿童剧了,因为现在没有地方可以发表儿童剧本,任溶溶感叹:“儿童文学与儿童剧本的割裂很奇怪。文学作品怎么可以没有莎士比亚、莫里哀、萧伯纳、王尔德的剧本呢?”原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欧阳逸冰的第一部大型儿童剧本发表在上海《巨人》杂志,而如今却已没有这样的发表渠道。欧阳逸冰说:“没有中国儿童文学的营养,儿童戏剧不可能健康成长,因为戏剧艺术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文学性。”
编导冷对当下儿童文学作品
作家秦文君坦言曾写过儿童剧剧本,但最后“知难而退”。她表示,《男生贾里》有望今年10月在舞台上演出。秦文君认为,儿童文学与儿童剧的隔膜,双方都有责任,“有个剧团把我的《表哥驾到》搬到舞台上,演了好几轮,也没跟我联系。后来别人告诉剧团,这个作家还健在。剧团对儿童文学创作不了解,我们对剧团了解也不多。”
浏览当下儿童剧目不难发现,即便选择改编文学作品,儿童剧编导往往更青睐于中外童话、民间故事,而冷对当下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儿童文学作家陆梅将之归结为“原创精神的乏力所导致的偷懒行为”,“毕竟对经典名著的改编,编导可以省心不少。”
少了有温度、有分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为支撑,有的儿童剧让10岁到16岁观众吐槽看不下去,不少观众表示“只适合学龄前儿童看”。在秦文君看来,儿童剧培养小观众神奇的想象力、柔软的心,“戏剧是最好的美的社会教育。它有很多善恶观念通过故事形式传达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