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游泳池不再成为城市里的一种稀缺资源
“游泳戏水夏日到,偷偷下水不得了。擅自结伴不能保,大人陪护不能少。没有救援不要去,陌生水域不可靠。水性差的不救人,安全六不别忘掉。”近日,教育部编写了中小学生预防溺水童谣,希望能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能在喜欢玩耍的孩子们心间和脑海流淌,借此多一分教育、多一分提醒、多一分平安。
“溺水”是个让人感到悲怆的词,因为它已经成为了少年以及儿童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远超交通事故等伤害。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372000人死于溺水,超过一半的死者年龄在25岁以下;中国10岁以下儿童的非正常死亡原因,将近80%是溺水。进入暑假,少年儿童溺水身亡的事故更是频频发生,生命还在花季,来不及绽放就凋谢了,让人感到心痛。
客观分析,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缺乏水上自救能力是造成他们容易溺水的重要原因。尽快补齐安全教育的“短板”,给少年儿童加上一把思想上的“安全锁”,显得迫在眉睫,教育部编写预防溺水童谣的积极意义也正在于此。当下,家长、学校、社会应一道发力,共同为少年儿童织好“安全网”,莫让溺水悲剧年年上演。
家长要扮演好第一监护人的角色,在“起跑线”上做好安全教育。比如,应从小就给孩子灌输安全意识,指明玩水的潜在危险,让孩子们主动远离陌生、危险水域;要让孩子掌握一些紧急避险常识,以便在危急时刻自救,等等。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正面示范,坚持在有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的游泳场所内活动,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野泳”。
学校要采取疏导结合的方针,加强安全教育。在教授防溺水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的同时,要让少年儿童掌握一定的游泳技能,做到理性下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炎炎夏日到水中嬉戏、享受难得的清凉,更是一项广受少年儿童欢迎的活动。把游泳列入中小学生课堂教育内容,一直是教育专家、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呼声。国家相关部门修订的《全国游泳锻炼等级标准》,也已将游泳列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在中小学校开设游泳课是大势所趋。如果少年儿童都掌握了这一生存技能,就能在意外自救、救助他人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溺亡事故就会大大减少。
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为公众提供完善的游泳设施,是避免孩子接触陌生、危险水域的有效手段。近年来,一些地方之所以频频发生溺亡事故,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共游泳设施匮乏,少年儿童没有安全的游泳场所可去。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合理规划、建设现代化的游泳场所并培养专业人才,引导孩子在安全的环境里开展游泳健身活动;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游泳设施的建设,让游泳池不再成为城市里的一种稀缺资源。这样一来,孩子们自然会远离“野泳”,生命安全当然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