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一段时间以来,“贵漂”、“创客”、“众创空间”等一些新名词与贵州频频结缘。两份比较权威的报告为这个现象提供了最好解释。阿里旗下蚂蚁金服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显示:贵州大学毕业生净流入排行榜位列全国第七位。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中国新兴城市排名》中,贵阳市位列榜首。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多彩贵州渐别“孔雀东南飞”,喜迎“人才逐梦来”。
其实,曾经的人才流失之痛,根源在于我们自身“三不通”:路不通,观念不通,产业也不通。
通则变。弯道取值、交通天亮的贵州,奋力将“不沿边、不沿江、不沿海”的“三不沿”劣势,变为了近边、近江、近海的“三近”优势,综合交通体系瞬间疏通加速发展经脉。
通则变。解放思想、开放创新的贵州,坚持构筑精神高地、奋力冲出经济洼地,不断向外界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用奋进改变形象,用实干赢得青睐。
通则变。坚持主基调、主战略的贵州,努力做好“赶”与“转”的大文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紧盯新兴产业不放,业界精英翘楚纷至沓来,大数据、大健康产业风生水起、引领潮流,创新创业机遇无限。
久久为功,思维定势正在打破。谁曾料想,孔雀都能改变飞行的方向?
事在人为,有梦想就会有精彩。越来越多人断言,后发优势突出的贵州,一定能够实现建设中国人才创业首选地的目标。
当然,好现象只是好趋势,我们切不可沾沾自喜,务必持续发力,让趋势变为定势。时也,时不我待;势也,乘势而上。低头靠勇气,抬头靠实力,发展靠人才。紧要处,就那么几步,全省上下要继续牢固树立人才意识,在营造最优发展环境上千方百计往前再多走几步,快走几步,领先几步,推动黔中大地加快形成人才聚集的洼地效应,真正建设一个活力四射、机遇无限、梦想可成的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