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壮族百衲:从清贫深闺走向大千世界的民族技艺
2015-08-12 11:00:04
 

  新华网南宁8月12日电(记者陆波岸)正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行的“百衲——壮族拼布被面艺术展”上,在现场演示壮族百衲技艺的壮族女子黄碧瑜被大批参观者围着“问这问那”,她没想到从母亲手里接过这门“缝缝补补”的技艺,让自己和这些作品像明星一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据悉,该展共展出26件珍贵的壮族传统手工百衲作品,它们来自广西天峨、南丹和隆林等县的壮族家庭,年代最久的作品完成于1920年代。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壮族服饰文化研究学者梁汉昌说,壮族百衲也称壮族贴布绣。这门技艺历史悠久,宋代周去非著的《岭外代答》就有记载:“钦州村落土人新妇之饰,以碎杂彩合成细球,文如大方帕,各衫左右两个,缝成袖口,披着以为上服……”

  梁汉昌说,壮族百衲的典型技法就是用剪裁剩下的各种不同颜色和花纹碎布,按照设计者的意图,拼贴成各种图案,再用丝线钉扎边角缝制成被面等物品。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各种平淡无奇的碎布,经壮族妇女巧妙地选择、裁剪,与刺绣配合,重组成出人意料的全新结构,点石成金地赋予这些零碎、静态的边角料以运动、节奏和妙趣横生的艺术生命。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展出的被面百衲作品,每件都由几十块大小形状不同的布块组成,每个布块上用丝线绣制或碎布拼制出花蝶鸟虫、吉祥物绣球等不同花纹图案。不少作品历经近百年光阴,色泽依然艳丽饱满,线条流畅优雅。一针一线之间无不展现出壮族妇女质朴的生活态度、勤俭的优良美德。

  31岁的黄碧瑜来自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这位从小就和母亲舞针弄线的壮家女子,已成为壮族百衲技艺的传承艺人。展会现场,她一针一线地展示着壮族百衲技艺。

  黄碧瑜随身携带的两件用百衲手法缝制的背带让参观者赞不绝口。一件是她母亲1972年缝制用来背黄碧瑜的背带,一件是她母亲2007年缝制给黄碧瑜背小孩用的。

  “按照壮族传统习俗,妈妈要为女儿准备背孩子的背带,但我外婆去世得早,我妈妈这辈子得给我做两件背带。”黄碧瑜说,这样一件饱含着对下一代关爱的背带,要两三年时间才能完成。

  如今,她接过了母亲的“衣钵”,曾经被看作贫苦人家女子才做的针线活,现已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市场青睐。

  据了解,现今,广西天峨、南丹、龙胜、大新等地的壮族妇女,仍喜欢用百衲装饰婚嫁用的被面、床单、背带、童帽等。黄碧瑜表示,她会努力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其从昔日的清贫深闺走向大千世界。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