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种粮大县困局:“别人吃饭,我们贴钱”
2015-08-10 08:39:28
 

  新华社北京8月9日新媒体专电8月10日出版的《经济参考报》将刊载题为《种粮大县困局:“别人吃饭,我们贴钱”》的报道。报道指出,湘乡市、桃江县和桃源县是湖南三个著名的粮食主产县(市),记者在这三个县调查时,从当地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到各个与农业相关的部门,都不约而同地向记者大倒苦水:与主抓粮食付出的大量人力财力以及失去的各种发展机会相比,产粮大县所获得的回报太少。这让单纯依靠行政强压的地方政府失去了动力。

  湘乡市是湘潭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已连续五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粮食主销区大量发展工业,而主产县则因为抓粮食失去了太多发展机会。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别人吃饭,我们贴钱。’”一位受访副县长这样感慨,“如果把投入粮食生产的钱集中起来搞一两个工业企业,最多三年时间就赚回来了。”

  “说实话我们并不愿意搞粮食,但又不想‘产粮大县’这块牌子倒掉。”桃江县副县长李畅和直言,“桃江既不是生态大县,也不是扶贫大县,只能保‘产粮大县’这块牌子。我们的想法是寄希望于今后的政策调整,如果国家以后对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或奖励大幅提高,那时如果我们丢了这块牌,就太划不来了。”

  据了解,近几年来,桃江县农民抛荒和“双改单”(双季水稻改种一季水稻)的现象十分普遍,地方政府只能通过行政强压的手段来保面积保产量。桃江县农业局局长刘伯约介绍,粮食生产在桃江县对乡镇的绩效考核中占2分,比重很大。所有涉农项目的考核都要与其挂钩,一项完不成所有都不及格。

  刘伯约认为,采取“行政强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当前桃江的粮食生产形势严峻,除了比较效益过低外,还面临高质量的耕地不断减少、经济作物迅速扩张、基础设施薄弱等压力。

  “产粮靠大县、大县靠大户”,种粮大户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主力军。但由于多年来“以量为纲”的主导思想和成本持续上升带来的增产压力,种粮大户们不得不通过过量使用农业投入品来维持高产,为了保持效果,剂量更是越用越大。

  湖南省农委一位官员介绍称,耕地严重退化导致土壤基础地力不断下降,土壤更加“吃肥、吃工、吃水”。增加产量,要靠更多的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和灌溉用水,长此以往农业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

  同时,种粮大户普遍反映,目前与农民的流转合同普遍是三年或五年一签,缺乏政策机制保障,农民单方面毁约拿回土地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就导致他们只得“杀鸡取卵”,不顾地力一味追求高产。同时,由于涉农资金“钱出多门”又各自为政,难以整合起来为大户提供服务。

  桃源县种粮大户丁巧云告诉记者,由于担心农民随时会收回承包地,许多种粮大户不敢大量投入建设水利基础设施,也不敢投入财力物力耐心追求稻谷质量。另一位“85后”种粮大户彭晋京也对土地流转的稳定性表示担忧。“流转不稳定不长久,我就没办法去专心改善地力,也难以稳定属于自己的劳动力,更不要说投入大量资金去搞基础设施建设。”彭晋京说。

  而涉农资金使用分散,扶持政策缺乏针对性精准性也是三个产粮大县反映最多的问题。这个情况在多个涉农部门均不同程度存在,比如涉及耕地整理改造的就有农业、财政、国土、发改、水利等多个部门,政出多门、资金高度分散,基层干部们戏称为“一起来撒胡椒面”。

  桃江一位干部建议,应该加强资金的整合和使用效率,特别是对于“最后一公里”,政府没办法投入,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又缺乏动力和资金,可以考虑建立政府和经营主体共同投入的机制。同时,直接对新型经营主体给予基础设施建设补贴,以鼓励和引导他们进行基建投入。

  此外,多年来一直有争议的“普惠式”种粮补贴方式也广为种粮大户和地方政府诟病。据记者了解,虽然今年国家开始实行农业补贴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调整20%的农资综合补贴,加上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统筹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但受访种粮大户多数表示,20%的比例依然过低,国家应尽快出台具体操作细则,并逐年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补贴扶持力度。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