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今天为什么要读钱穆
2015-08-07 14:32:52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字宾四,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一生勤奋,著述甚丰,被誉为“国学大师”。当此钱穆先生诞生120周年之际,本报试图对先生一生经历作一简单勾勒,并探讨其学术对于今天的意义。

  赵孟

  国学必读 不可绕过

  钱穆作为国学大师,其学术成就极高,《先秦诸子系年》、《刘向歆父子年谱》、《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朱子新学案》等代表作都是各自研究方向所不可绕过的必读书,在学术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今天的学问家,都需要从钱穆那里吸取学术养料。而对于不做高深学问的普通读者来说,也可以读钱穆。他的许多概论性质的著作,以及讲义、杂谈、演讲集,如《中国文化史导论》、《国史新论》、《中国思想史六讲》、《中国学术思想十八讲》、《中国史学名著》等等,用浅显的语言谈论中国的历史、典籍和文化,对普通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大有裨益,同时也不乏学术性,或许可以帮助读者打开一扇新的知识大门,帮助他们走进一个新的殿堂。

  以通驭专 破而能立

  钱穆是经、史、子、集均有研究的一代通儒,于国学无所不窥。他做学问强调继承古代“通”的传统,注重从整体上把握学术,走出了自己独特的“以通驭专”的道路。不过要做到“通”是很难的,需要极高的天赋和超人的勤奋,钱穆的道路并不是人人都能走得通的。

  就具体学术方法来说,钱穆最擅长的,是精密考证。这在《先秦诸子系年》、《刘向歆父子年谱》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要学习考证方法,仔细揣摩这两部书,必能够深有收获。在民国那个“怀疑”风气很盛的时代,钱穆既强调“怀疑”精神,又不主张一味怀疑,因为那样必然流于能破而不能立,而他的目的则是重建可信的历史。所有这些,对于今天追求学问的人来说,都是值得学习的。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系统论述了研究中国历史的方法,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可以作为研究者的指路明灯。

  珍视传统文化 旧魂引新魂

  不是中国旧魂原封不动地还阳,而是旧魂引生新魂。”(余英时《一生为故国招魂——敬悼钱宾四师》)钱穆可以说是一位文化保守主义者,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政治制度采取的态度,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点回护过多。但是他对祖国文化深沉的热爱,是不能不让人感动和学习的。今天颇有一些人宣扬民族虚无主义,甚至逆向民族主义,骂自己国人为一无是处的“支那人”。我们在新时代重读钱穆,仍然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钱穆在《国史大纲》书前的引言中说,凡读本书请先具有四种信念。我们谨引用其中前两条,兹以纪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钱穆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是非常珍视的。他进入学术界的时候,中国正处于被外国侵略,要亡国灭种的关头。保住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以凝聚全民的精神和力量,团结抗战,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钱穆在《历史教育几点流行的误解》一文(收入《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

  当知无文化便无历史,无历史便无民族,无民族便无力量,无力量便无存在。所谓民族争存,底里便是一种文化争存。所谓民族力量,底里便是一种文化力量。若使我们空喊一个民族,而不知道做民族生命渊源根柢的文化,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目前的抗战,便是我民族文化的潜力依然旺盛的表现。此在一辈知识分子,虽有菲薄民族文化乃至于加以唾弃的,而在全国广大民众,则依然沉浸在传统文化的大洪流里,所以宁出于九死一生之途以为保护。

  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写成于“九·一八事变”之后,特别严“夷夏之防”,也是这个道理。他一生学问的旨归,就是要保存、弘扬中华文化。他的弟子余英时说他是“一生为中国招魂”,“钱先生所追求的从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北京晚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