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珍视“活态”:中国历史文化遗存反思过度商业开发
2015-07-31 16:59:33
 

  新华网北京7月31日电(杨思琪 刘斐)熙熙攘攘的人群、风格多样的创意店铺、流光溢彩的时尚酒吧、琳琅满目的小吃和艺术品……这是位于中国首都北京中心区域的南锣鼓巷的日常景象。这条始建于740年前的古老胡同,如今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

  南锣鼓巷这个曾经的北京传统居住区,现在被奉为北京新地标、外国游客必游景点。有同等殊荣的还有不远处的什刹海,这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时代的游乐消夏之所,被称为“燕京胜景之一”。

  然而,这两处地方近期都意外落选了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上榜的有北京大栅栏、天津五大道、上海外滩、福建厦门鼓浪屿等30处历史文化街区。

  据北京市官方解释,什刹海、南锣鼓巷商业味太浓,已经失去了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没有反映出独特的历史价值及定位。相反,其他街区则因为完整保留了传统格局而胜出。

  从2009年开始,为了顺应城市更新的发展需求,北京市东城区开始对南锣鼓巷进行改造。经过多年的商业开发,如今的南锣鼓巷已从多户共居的大杂院变成了新旧混搭的仿古商业街区。

  蕴藏在这一表象背后的是过度的商业化。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物价也开始水涨船高,难免出现“乱要价”的情况,使游客在走马观花似的浏览之后,并不“走心”。

  “在中国当前的发展战略下,商业化是必然的趋势与结果。”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家周孝正教授说,中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经营城市的思想催生着一系列急功近利的举措。

  不少地方通过利用和挖掘当地特色资源,不断促进招商引资,塑造城市品牌,使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日益商业化的挑战。

  同时,同质化也是近年来一些打着历史文化招牌的旅游景区格外突出的一个通病。虽然很多景区都推出名目繁多的旅游线路,但华丽的包装背后却是相似的内容,规划单调,建筑趋同,可以称之为“特色”的东西越来越少。

  刚从云南丽江古镇旅游归来的张女士说:“本该恬静的小城显得非常嘈杂,白天是摩肩接踵的游客,晚上是纸醉金迷的酒吧,连小店里看到的纪念品也和之前去西塘买到的相仿。”

  此外,还有不少旅游景点试图通过“门票经济”来拉动增长,结果不但没有留住钱,还把人赶走了。

  2004年上海七宝古镇经历了为期半年的“门票风波”使游客骤减,2009年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开始收取门票遭村民反对,2013年湖南凤凰古城实施“一票制”导致多家客栈转让……可见,商业化思维的短视注定难以支持长远发展。

  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王景慧曾撰文指出,不重视保留真实的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过度追求街区的土地价值和商业潜力,凭空改变功能,盲目提升业态,改居住区为酒吧餐饮,改一般商业街为精品街,破坏了街区的历史真实性和人文环境,也就丧失了它的地方特色与文化传承。

  2008年,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国务院正式颁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使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有了法律保障。条例明确指出,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王景慧指出,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特点在于是活态遗产,长期居住于此的居民用行为活动体现出传统文化,所以历史街区的保护必须要有居民继续生活在这里,以完成文化的传承。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