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决不能让历史在这一代断茬”——退休老党员金春燮修建抗日烈士纪念碑的故事
新华网长春7月31日电(记者郎秋红 宗巍 赵梦卓)一位快70岁的老人,从县领导岗位退下,本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却四处奔波,到处化缘,10年间建起77座抗日烈士纪念碑。
他,就是共产党员金春燮。他说,决不能让历史在这一代断茬。
抗日历史不能断茬
大暑前后,记者来到吉林省汪清县,沿着明月水库一路向东,沿途就能看到一座座墓碑。在童长荣烈士陵园,记者见到了金春燮。他个子不高,皮肤有些黑,说起话来语气坚定。一边参观,一边讲起这些年建碑的故事。
2005年金春燮从县人大副主任岗位上退休后发现,平日经常接触的很多孩子不了解历史。
“抗战期间这里曾发生过100多次抗日战斗,牺牲的抗联烈士有600多名。”金春燮说。有被敌人残忍杀害的中共汪清县委书记金相和、以自杀表达和平意愿并给游击队留下大量子弹的日本共产党员伊田助男……而孩子们的一问三不知,像一把刀扎在他的心上。
一次下乡途中,金春燮来到中共东满地区特别委员会书记童长荣的墓前。这个不高的小土包,上面用二三十块石头围着,长满荒草。他落泪了,“童长荣从安徽千里迢迢来到东北抗日,牺牲时只有27岁。却连个像样的纪念地都没有,我们对不起烈士啊”。
从那时起,金春燮就下定决心,为牺牲在当地的抗日烈士修建墓碑,不让历史断茬。
一个人动手筹钱修碑
汪清是国家级贫困县,修建纪念碑,最难是缺资金。金春燮就一个个单位、一家家企业去要。“我替在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的634位烈士谢谢你们了……”这是他每次去筹钱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最令他感动的是,听说要给烈士立碑,大伙儿都特别支持。年近八旬的崔龙燮听说这件事,二话不说捐出了自己的退休金。
为了省钱,墓碑的设计、施工,金春燮都亲自上阵。这些年,光是几百公里外的采石场,他就跑了100多趟。总是当天去当天归,饿了就车上就白开水吃个面包。
烈士墓碑选址都在当年烈士牺牲或者战斗的地方,大多在山沟里,汽车进不去。找工人花钱多,金春燮和关工委的几位老同志就自己动手。密林草丛中,他被蜱虫咬过、马蜂蜇过;为了进山,卡车、铲车、拖拉机都坐过。
2010年初,金春燮意外感染丙型肝炎,需要定期注射干扰素,这个过程非常痛苦。当时正是修建童长荣烈士陵园最紧张的时候,为了不耽误工期,金春燮晚上打干扰素,白天照常到工地组织施工。食欲减退、浑身瘙痒、头发大把大把掉……13个月的痛苦煎熬,却没有影响一天工期。2011年6月,童长荣烈士陵园竣工。这时的金春燮体重从72公斤下降到60公斤。
有人问他:“老金头你是不是不要命了?”金春燮回答说:“童长荣27岁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和烈士相比,我这点病算什么!”
让抗日精神薪火相传
弘扬抗日精神,光有墓碑还不够。为了清晰了解汪清的抗战历史,给后人留下英烈们催人泪下的英雄事迹,10年来金春燮四处寻找烈士后代和抗战老兵,行程2万多公里,穿坏了十几双黄胶鞋。
今年4月,他来到童长荣出生地安徽省枞阳县,找到了其养女童承英。得知金春燮是为撰写养父生平而来,童承英热泪盈眶。
这些年来,金春燮共筹集了1300余万元,先后建起77座先烈纪念碑,并协调建造了汪清县抗日战争纪念馆、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等多个红色教育基地。他还撰写和主编了《不朽的丰碑》《汪清红色记忆》等12本书,创办了“汪清英烈网”。
随着一座座烈士纪念碑、一个个红色抗日遗址落成,近年来到汪清参观瞻仰的人越来越多,还形成了几条红色旅游线路。一位身在北京的汪清籍企业家听说了金春燮的事迹,主动把自己搜集的200多件抗战文物交给他,分文不取,就希望能发挥文物作用,揭示日军侵华罪证。
10年来,金春燮还主讲了80多场爱国主义教育课,听众人数达12.4万人。有时肝病发作,金春燮还在忍痛坚持,他说:“我年龄不小了,有紧迫感,希望有生之年能做更多的事,培养出一大批红色基因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