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中国西北干旱区三代人的水窖记忆
2015-07-31 16:05:41
 

  新华网银川7月31日电(记者邹欣媛)时值炎夏,炙热的阳光照射在中国西北干旱区的荒原上,蒸腾的黄土地进入到缺水的季节。从挖土窖集雨水到打混凝土水窖,水窖水成为当地人重要的饮用水源,它曾融入几代人的记忆中,也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快到中午,王占文老人掸去水窖“水泥盖子”上的浮土,拎起盖子放在一旁,目测了下水量,拉着一根拴着水桶的绳子,缓缓地从水窖里打了一满桶水。水有些浑浊,飘着树叶、树枝,“提前澄一澄,就可以做饭了”。

  今年62岁的王占文一直生活在宁夏最为干旱的地区——吴忠市同心县张家塬乡汪家塬村。由于缺水,当地家家户户都把水窖这种储水工具当做宝贝,“是用来保命的”。

  为了缓解吃水难,中国西北地区很多百姓习惯挖水窖储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各级政府支持群众在饮水困难地区大规模修建水窖等分散式供水工程,水窖的建设标准逐渐提高。

  “家里五眼水泥窖,不渗水,去年到今年下雨少些,但够喝了。”王占文回忆说,1996年之前,为了喝水,家里人全员挖土窖,黄土存不住水,没怎么喝就渗空了,即便这样也总比没水喝强。

  遇到大旱年,水窖冬春集水少,一到夏季全村闹水荒,王占文全家只能拉水吃。“要从7公里远的地方拉水,拉一方水车钱油钱要100多元”。

  记者在王占文院子里看到了自来水龙头,不解老人为什么还喝窖水?他说,今年7月自来水通了,水天天都有,洗衣、饮牛羊用自来水,全家还是喝窖水,“因为习惯了”。

  相比之下,王占文的儿子已经习惯了城里有自来水的生活。摆脱山大沟深、在外打工11年的王伯宁,只有在逢年过节回老家的时候,才会喝窖水。他说,小时候十几岁就帮着大人取土挖窖,吃的水总是有苦涩的味道。

  “可能是缺水缺怕了。”王伯宁说,1996年之后,当地水务、妇联等部门陆续给村民家里打了抗旱水窖、母亲水窖,不用和父亲时常去拉水吃。

  没离开大山之前,王伯宁听说城里人喝自来水,觉得很羡慕。“第一次喝水龙头流出来的水,没有土味,而是甜味。现在回家,窖水虽然不太干净,从小就喝还是喝得惯。”

  “下一代人应该告别水窖了。”王伯宁告诉记者,今年14岁的女儿王佳佳从小就老嚷着水有味,现在在同心县城上初中,“喝自来水,住校洗漱也方便,幸福得多”。

  据了解,随着中国集中供水工程的大规模建设,过去水窖的主要分布区——宁夏、陕西、内蒙古等,其水窖建设逐年减少。

  宁夏水利厅农水处副主任李建国说,宁夏水窖数量在2000年时达到峰值约40万眼,覆盖100多万人口。截至去年底,水窖已减少到15万眼左右。

  预计到今年末,中国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将达110万处,受益人口7.4亿人,集中式供水人口受益比例达到近80%,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