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天津乡邦文献《秋吟集》
2015-07-15 08:09:37
 

  《秋吟集》是一部诗集,成书于清朝道光壬午年(1822)秋,由李云楣编辑,梅成栋、张世光作序。诗集包括诗作123首(其中正文114首,附录9首),每首诗均以“秋”为题,如“秋士”“秋怀”“秋思”“秋眺”“秋色”“秋声”“秋风”“秋雨”等。《秋吟集》“为吾乡及寓公之作”,包括18位作者。

  就内容和主题来看,《秋吟集》所录诗作,“或愤激而不平,或幽怨而如诉,或假物而寄意,或对景而观性”。就艺术手法而言,或写景,或状物,或描摹,或抒情,“云垂海立之状,山鸣谷应之响;长枪大戟之雄,惊鸿游龙之致;苕华翡翠之色,棘剌狝猴之巧;镜花水月之奇,竹雨松风之韵”。正如张世光在序中所言,《秋吟集》是“欧阳子(即欧阳修)秋声之赋,今再见焉”。

  关于《秋吟集》成书过程,梅成栋在序中作了详细介绍。嘉庆庚午(1810)秋,李香雨因科考落第,整日里郁郁寡欢,于是“思辑《秋吟集》以写其意”,“拈题百余,冠之以秋,感寥落也”,“得诗数十首,以事中止”。三年后,即癸酉(1813)秋,李采仙与金陵的赵二川、武林的钱冬士、兰溪的陈两桥、金华的傅在东、宛平的张亦痴、宝坻的高寄泉,“思续前盟”,恢复成立了诗社,“一时沽上名流,如吴锦州、王蔼人、张冶堂、康掌卿、焦琴溪、杨楚帆、黄子襄,及采仙之弟瘦山、汉秋,抱秋怀者,争入社焉,又得诗八十余首”。李采仙商诸梅成栋,拟出一部诗集。但这一年,梅成栋因为妻子病重,“未及检阅”。甲戌年(1814)春,梅妻病殁,处理完后事,梅成栋“虚窗冷砚,萧寂自伤。时检斯篇,稍加勘定,并续成诗十余首,补题所无,付诸采仙,谓可告成功矣”。岂料,李采仙因困顿,迫不得已奔走四方,一直到了道光辛巳年(1821),才从贵州返津。自庚午迄壬午,13年来,张冶堂、康掌卿、傅在东已相继作古,“余或散走四方,漂萍泛梗,其羁守津沽者,予与锦州才四五人耳”。旧雨飘零,故交如梦,在李采仙看来,“是编不可再散置矣”,否则会“有负卷中人心血”,于是,“爰为哀集成篇,装池付梓”,《吟秋集》就这样诞生了。

  笔者收藏的《秋吟集》是1935年由广智馆重新刊印的,王守恂为再版作序,陆莘农、杨淞分别题签。

  《秋吟集》作为天津乡邦文献,流传了将近二百年,其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天津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