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敏华
通讯员 郏恬甜 叶永志
温岭民营经济发达,区域产业集群遍布各个乡镇。但由于早些年缺乏合理的产业规划,一些落后产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且利用率明显偏低;而最近几年新兴的一些特色优势产业,却因为用地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严重影响了发展后劲。
当地政府认识到,只有在低效用地上做文章,才是破局的关键。去年以来,温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调查摸底,圈定低效用地范围;通过“优化服务、简化程序、落实优惠、创新方法”,为低效用地摘帽。据温岭市国土资源局党委委员毛锦辉介绍,全市已经完成拆后利用项目供地53宗,共计580亩;其中,工业用地46宗,供地540亩。
利用村集体低效用地兴建标准厂房,这是令当地企业普遍叫好的一种做法。温岭市城北街道,昔日这里因童鞋生产而小有名气,如今放眼望去已看不到大大小小的生产作坊,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正在建设中的标准厂房。日前,记者实地探访了城北街道南山闸村,真切感受到了这里焕然一新的面貌。“原先这里是南山闸村一片违章搭建的临时工棚,环境脏乱不说,还存在安全隐患。被列入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之后,我们对其进行了重新规划,定位为标准厂房。整个项目占地24.5亩,建筑面积28800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再过3个月就可以进入工程验收阶段。”城北街道原城建办主任郭琛指着建设中的标准厂房,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说。
为了加快项目进度,温岭还建立了市领导干部联系制度,包括国土在内的各职能部门开展联合办公,缩短审批周期。比如南山闸村(拆后利用)审批项目,基本上3个月可完成报批手续,比常规项目快了6个月左右。
应文明,温峤镇常务副镇长,对国土部门工作上的创新以及对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的支持,也是深有感触。“我们镇里的一个区块启动‘低效用地再开发’时,因3个村对土地权属有争议,进度被耽搁了下来。这时候,国土部门在用地报批时在权属处置上求突破,通过村与村之间土地置换的方式,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
目前,温峤镇这一再开发项目前景喜人:整个项目规划工业用地近120亩,工业性投资18亿元,未来将打造成为工量刃具产业转型升级园区和商务综合区,计划引进工量刃具及配套生产企业25家,其中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一期78亩土地上的7幢标准厂房,总建筑面积达2.1万平方米,将于今年8月结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