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精准为先 干字当头 滴水穿石
2015-06-16 05:55:56
 

敬老院的老年人老有所乐。

  建设中的特色小集镇迤那镇在晨光中格外醒目。作为省级100个示范小城镇重点推进镇,迤那镇被誉为威宁西北部“次中心城镇”,由种植养殖区、特色产品加工区、商贸物流区三大功能版块组成,中心区规划面积44.58平方公里。

  芙蓉新村处处呈现出“村村平坦路路争辉铺锦绣,处处小康楼楼溢彩庆丰年”的景象。

  迤那镇引进湖南中烟集团建设万亩连片烤烟基地,烤烟种植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迤那镇干部用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2013年7月25日,载着计划乡摆王村和摆拉村移民的大客车从计划乡政府驻地驶向县城。

如今,潘老然一家成了城里人,大儿子潘豪杰已在古州三小读学前班。

  普安县科技养羊现代高效农业园区里,村民孙启米在草坡山快乐地放牧羊群。目前,园区有6家养殖合作社。                            本报记者 李勇 摄

  潘老然的妻子潘海彦(右)在丰乐移民小区的榕江爱心眼镜配件加工厂上班,同时还能照顾家人。

  乌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流转林地1500亩,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带领群众树上种石斛,树下种白及。    本报记者 李勇 摄

  威宁自治县迤那镇 “美丽海子”梦正圆 本报记者 杨俊波 邓刚 通讯员 杨文斌 沈光勇 摄影报道

  迤那,在彝语里意为“美丽的海子”。

  偏远、荒凉、干旱、贫瘠,这是昔日迤那的真实写照。

  雄浑、进取、变化、向往……这是到过这个藏在乌蒙深处美丽小镇的美好印象。

  六月的麻窝山下,远处是蜿蜒若玉带的地膜烟海,近处是如火如荼建设中的迤那小集镇。在利民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一排排整齐护栏内是长势喜人的党参、黄芩、枸杞。金银花正在雨后吐着阵阵芳香,令人沉醉。

  迤那镇坐落乌蒙山中段,山深坡陡,土地广阔。但由于受到境内气候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产业薄弱等诸多因素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产业结构单一,群众生活困难。

  曾经的迤那,是威宁扶贫攻坚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2011年以来,迤那镇在中央、省、市、县“四级联动”的倾力帮扶和自身发力下,“举全镇之力,聚社会之财,集全民之智”,经过干部群众四年多的不懈拼搏,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做到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致贫原因分析精准、扶贫措施制定精准、项目资金投入精准、组织保障跟进精准”,闯出了一条喀斯特地区精准扶贫的新路子,探索出了扶贫开发的“迤那经验”。

  扶贫对象的“精准”,精在点子上,准在思路上,精准在入户摸底和具体帮扶上。

  在扶贫开发征程中,迤那干部职工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提炼出了扶贫开发“金点子”,在开展新农村扶贫工作中,坚持“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四看”法,力争在入户调查时,通过“四看”法计算评估贫困对象的收入水平,然后确定贫困户。做到心中有数,精准扶贫,帮扶真贫。

  数据见证发展,数据见证成果。

  迤那镇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16.14%下降到2014年的11.2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3036元增加到2014年的7215元。

  如今,开着车行驶在迤那——牛棚同城大道上,高原、阳光、蓝天、白云、和风,一道连两镇,缩短的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更拉近了两镇群众同城发展、同步小康的决心。

  “想不到在这样偏僻的地方,还修建出如此宽广笔直的同城大道。”这是如今很多外地人到迤那后发出的感慨。

  仲夏的夜,黑得特别迟。已是傍晚八点,天边仍留有一抹余霞。马家水库在夕阳的余晖中泛着金光。几名晚归的农户驾着拖拉机,向芙蓉新村方向快速驶去。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道路不见了,换来的是宽敞干净的柏油路。

  “这是我们祖辈做梦都不敢想象的啊!”迤那的村民们总是这样感慨。

  搬得出 留得住 能就业 有保障 潘老然一家的移民故事 王炳真 杨成利 摄影报道 (贵景网发)

  今年28岁的潘老然,去年从月亮山深处的榕江县计划乡摆拉村移民到县城。过去妻子潘海彦在家管孩子,养一两头猪,逢年过节自家宰了吃;他种植一亩多水稻,偶尔也外出打点零工,找些零花钱,日子过得比较清贫。

  2013年7月,潘老然一家被列为榕江县的第二批扶贫生态移民对象,搬进榕江县城,成为城里人。大儿子潘豪杰到古州三小读学前班,中午在学校吃饭,晚上才回家。妻子潘海彦在丰乐移民小区的榕江爱心眼镜配件加工厂里,一边看管小女孩,一边进行眼镜配件加工。潘老然没有技术,现在还只是做临时工,一个月有一两千元的收入。

  “从山旮旯来到这里,非常好,感谢党和政府!”潘老然说,“现在孩子还小,生活虽然苦了一点,家人能在一起,孩子能在城里读书就是好。”

  自从2012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以来,榕江县已有985户3918名群众从山上搬到县城安家。

  目前,该县正在通过培训,引导搬迁农户进厂务工、自主创业等,增加移民收入,使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

  项目扶贫助农增收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贵州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