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任何一次工业革命,无不是从技术开始,并逐渐转发成思维方式的变革。从工业时代的蒸汽机革命开始,资本至上和市场经济思维逐渐走上历史舞台。在电气化时代,强调社会公平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成为新的“普世价值”。信息化时代中,和谐发展观与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就成为发展新思路。
“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不仅是一次影响到每个人的产业革新,而且还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互联网+”的新思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宏观调控思维的转化。“互联网+”的变革根源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充分使用,这必将进化宏观调控的数据支撑。国家统计部门的统计数字将不仅局限于已经发生的数据,更会依据庞大的数据和精确的算法扩张到对未来产业发展的预测。政府宏观调控将更加精确,更符合市场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数据采集来源也将更加个体化,宏观调控要求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有针对性,社会主义宏观调控模式将成为发展主流,政府因占有最大规模的数据,而成为全行业“互联网+”革新的风向标的实际控制人。
其次,法治思路的转换。“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趋势的“风口”,法治思维应有所作为。一方面,法治应承担对新产业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避免新技术这把“双刃剑”可能带来的社会负面效果。另一方面,法治应有明确立场,应站在顺应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待新问题。任何产业革命都不可避免地带来新旧利益之间的冲突,新时期的法治不仅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而且还要转化成促进发展的动力,促进产业革新,促进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这种法治思维的转化需要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全面协调。特别是在立法上,要深入贯彻“立法的指引性作用”,加快新领域立法工作,加快淘汰不合时宜的法律和思维,加快立法的现代化进程。
最后,市场思维的转化。在工业4.0时代到来之前,一直是生产主导消费的模式。“互联网+”是工业4.0时代的象征,网络在产业中不再单纯扮演工具的角色,而是成为市场的主导。这种新型产业模式的好处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和了消费市场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避免了资源浪费和过度生产。这种影响在经济学上是深远的,非常有可能颠覆西方经济学一直强调的“看不见的手”:价格因素和供求关系对市场的影响将越来越小,“按需生产”将变为现实,大数据的精准分析和精准营销将构成全新的“看不见的手”。在“互联网+”的市场思维中,供求关系矛盾将被弱化,信息和数据化将成为左右生产和消费的关键点,批量生产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新型市场将被重新建立。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