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哈耶普”女孩妈妈谈家庭教育 帮助孩子成长, 不必回家当全职妈妈
2015-05-12 05:25:15
 

  ■本报记者 彭 薇

  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三所美国顶尖高校同时抛来绣球,上海今年出了个“哈耶普”女孩。日前,这名上外附中高三女生沈赫赫和她的母亲,一起登上市妇联举办的“她视界妇女研究论坛”,讲述她们的家庭教育观。

  妈妈伏案工作,她在旁写作业

  沈妈妈于朝晖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在她看来,“陪伴成长、相互激励”的教育最适合孩子。沈赫赫的父亲长年在国外工作,孩子的教育和生活重任落在妈妈身上。“我的状态基本是和孩子一起学习。”于朝晖说,赫赫在小升初阶段,她正好在准备博士论文答辩;孩子中考时,她正是做项目、评教授最紧张的时期。

  “妈妈的努力影响了我的学习观和人生观。”沈赫赫说,在她读小学时,经常看见妈妈伏案工作,写论文、备课、做项目,她也在一旁写作业、看书。“其实这是一种学习状态的陪伴,比陪读更有效。”从小学起,赫赫就基本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一些需要家长陪着听写的作业,也是借助录音机,她自己听、录和写。

  相伴成长是最好的亲子互动

  前段时间,一篇《中国的现行教育体制就是在逼着一位家长辞职回家》的帖子广泛传播。其中的说法是,中国教育选拔制度很严酷,妈妈们只有回家当全职太太,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升学。在于朝晖看来,这并不是家庭教育的解决之道。她说,职业女性有自身的价值,一位追求进步的妈妈会给孩子良好的示范和引导,“有的全职母亲容易将个人价值依附在孩子身上体现,无形中会给自己和孩子增加压力。”

  在于朝晖看来,奔跑中会有很多困难,最良性的亲子互动就是相伴式成长。“相伴成长的家庭关系,利于孩子心理修炼。”沪上心理学专家林贻真说,不少大学生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但过不了心理这一关。从成长经历来看,他们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太单一,父母只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通过努力达到父母的要求,却错过了很多亲子间有质量的陪伴,“父母要当好孩子的启蒙教练,也要当好拉拉队长,多一些鼓励与陪伴,孩子会有更大的空间。”


编辑:小微

来源 | 解放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