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农家书屋要多些“泥土”气息
2015-05-08 11:23:59
 

  作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惠民工程,近年来农家书屋深入千村万乡。截至目前,我国已建设农家书屋60多万个,中央财政投入累计已经超过200亿元。然而,笔者了解到,在一些地方农家书屋却引来农民不少困惑,甚至沦为“空壳化”,唱起“空城计”,如海南儋州一书屋3年未借出1本书。

  农家书屋给广袤的农村注入了文化活力和生机,给每一个村庄带来了文化气息和文化信息,也给农民带来了精神食粮和致富技能。应该说,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高涨。农民可以成为农家书屋的“常客”和“座上宾”。然而国家花重金打造,皆在文化惠民的农家书屋,有的使用率不高,有的沦为“空壳化”,唱起“空城计”,不无遗憾。

  农家书屋遭遇这般尴尬,或许存在多方面因素,如目前很多村庄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留下来的多是些老人妇女小孩,所谓的“613899部队”,他们之中有的人原本对文化的需求不太强烈。有些农家书屋也存在使用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农家书屋设置地点较偏僻、开放时间不太灵活、不方便借阅等。而主要原因在于农家书屋书架上的配书没有“泥土”气息、不合农村人阅读“胃口”。如有村民反映:书屋里的配书“不分差异,不分地域,不问农民,形式上‘一刀切’,内容上‘一锅烩’”。

  进一步分析根源,恐怕还是在于一些地方对农家书屋重视太不够,缺了那么一点真心、真情。甚至不排除把农家书屋也当成了一种形象工程:只要有农家书屋,只要农家书屋有图书,至于农家书屋使用率,书架上的书农民需要不需要、喜欢不喜欢看就不管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官僚主义表现。这就不可避免地不分文化差异性、地域性、适用性进行“任性”配书,甚至于东拼西凑图书数量,从二手市场上淘来旧书,价格翻番后又摆进农家书屋里,从中截留国家农家书屋政策资金现象,或许是存在的。

  阅读靠的是兴趣,谁阅读也会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少有人见书就读。一些农民喜欢的书、需要的书,农家书屋书架上稀缺,一些农民不喜欢看的书、不需要的书再琳琅满目,农民也没有阅读兴趣,就不来借阅了。若每个农家书屋书架上的书都是那里的村民喜欢的、爱看的,农家书屋就会是另外一种景象,不至于沦为“空壳化”,唱起“空城计”。

  文化根源于群众,还需要回归到群众之中。农家书屋本质上姓“农”,应当让“你要看”变为“我要看”。也就是说,农家书屋上的图书配置要多接上泥土气,要从实际出发,从农村群众最现实的基本文化需求出发,不“任性”为农家书屋配书,把配书真正落实到“民之所需”上。最好是让农民有话语权,由农民自己来“派单”,让他们选择自己爱读有用的书。农家书屋也只有多一些家常味、泥土气、文化温度,才能绽放出魅力芳香。

  □ 张绪才


编辑:小微

来源 | 江西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