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健
刚刚过去的十几天里,平谷太后村的刘二平忙坏了。源源不断赶来赏桃花的游客让周边农家乐应接不暇。刘二平的兴隆农家山寨平均每天都得接待一千七八百号人吃饭。10天赏花季,算下来赚了十来万元,比一年种桃的收入还要多。
平谷桃花音乐节自4月6日开幕以来,接待游客179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10609.41万元,其中近七成来自民俗旅游接待。除了卖大桃,“赏花经济”也成为平谷农民增收的一大来源。
昨天上午9点,记者来到位于太后村的兴隆农家山寨。绿植夹道的小院儿里,刚刚冲洗过的水泥地面透着清爽。女主人刘二平热情地迎着记者往里走,“这两天还好些,桃花开得旺那几天,这院子过道上都挤满了人。”
太后村临近小金山桃花海,进村的平程路、金昌路两侧也开满桃花,四月中旬,平谷桃花进入盛花期,赏花游客络绎不绝,让村里的农家乐也跟着火了起来。
说起两个星期前,也是个周二,“那天可真把我吓坏了,”刘二平说,“想着是个工作日,提前一天,我就按着平时50桌的量备的菜,谁想到了中午饭点儿,游客就开始止不住的往里涌,村路上堵满了车,眼看着门口站着等位的吃不上饭的人越来越多,我跟游客说,你们往里去找找别家吧,可村里其他农家乐也几乎家家客满。”
厨房里,5口大锅同时开火,负责掌勺的男主人李自国,汗都顾不上擦,一个菜接着一个菜的炒,围着火炉忙活了五六个小时没停;侧院摊煎饼的小屋,两位大姐非常麻利,一分钟一个煎饼。“就这速度,还是供不上吃,不停有人在催煎饼,”刘二平说,“从早上9点到晚上8点,怕是摊了几千张煎饼也不止。”
从那天开始的十多天里,太后村的民俗接待就从没降温过。刘二平翻开一个皱皱巴巴的本子给记者看,“这是打电话来订位的记录。”从14日开始往后翻,B5纸大小的本子上,不论工作日、双休日,每一页都密密匝匝的记了几十个手机号,有的旁边还写着“3桌”“5桌”的字样,刘二平说,有时候一天就接五六十个订桌电话。几乎每天上午都能接待1000多人,晚饭也有七八百人。
太后村地处山地平原交界,过去村民在家务农一年不过三四千块钱的收入。如今就在桃花盛花期这短短十来天,村里的农家乐几乎家家都赚了十来万元。记者算了下,种桃按3亩地算,一年不过两三万元收入,赏桃花带来的附加收入已经远远超过卖桃所得。
“咱们也是沾了这桃树的光,”刘二平说,“我们村周围没景点儿,谁来这儿?可就这几年的桃花节,把赏花的人都带来了。”
村里人靠着“赏花经济”,吃上了旅游饭。
记者走进小院东侧的厨房,身穿白围裙,头戴厨师帽的几位厨工正在忙着洗菜、切菜……“帮厨的十五六个人都是自家亲戚,”刘二平为记者一一介绍,“洗菜这是我姑和我侄儿,切粉糕的是我侄儿媳妇,里面炖豆角的是我爱人。”
刘二平告诉记者,桃花节这段时间,她还多找了六七个村民临时来帮忙。“现在农家乐火,比在外面打工赚得多,亲戚邻居们都愿意来,村里办起了30多家农家乐,差不多一半人都在农家乐打工。”
除了在农家乐打工赚钱,村民种的、养的各种土产也有了销路。刘二平指着保洁柜上码放的一排排食材介绍道,“这小米、玉米,都是咱本村产的。黑豆豆腐是我姨婶子做的,粽子是大姐家包的……”村里的农家乐大多就地取材,做出野菜饽饽、鸡蛋丸子、粉肠、炸香椿鱼等当地特色菜,端上餐桌。一些赏花游客吃过农家饭,还会买上些煎饼、粉糕、土鸡蛋等特产带走。
目前太后村道路两边的桃花都已凋谢,留下一片绿树。赏花季虽已过去,但是游客却还是不断线。
刘二平的小本子上,当天的订桌电话已经记了17个,记者11点左右离开院子时,正看见两拨客人往里走。城里赶来的王淑敏带着爱人、母亲、婆婆来,是刘二平家的熟客。“几年前来看桃花,来过一回,饭菜有特色,好吃又实惠。打那往后,不光桃花季,平时也爱开车过来,吃吃农家饭,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特舒坦。”刘二平告诉记者,这样的回头客还有很多。
桃园边的太后村,靠着桃花做火了农家乐,源源而来的游客让更多人认识了平谷大桃。在这里,“桃经济”随着桃树、桃花一起,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