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国际时评
新华网评:谁的年味淡了?
2016-02-18 13:43:18
 

  “年·味”系列评论之二

张思宁

  年的味道是什么?过年不仅是风俗和文化,更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在封闭的传统社会,社会节奏变化非常缓慢,承袭着几百年,乃至几千年年文化的沉重,年的味道可以期待。经过几十年的光景,封闭的传统社会演变为开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从一元化到多元化,物质从匮乏变得极大丰富。这些变化浸润于现实生活之中,使得传统的年文化嵌入了许多现代生活元素,这对于从传统社会过来的长者来说,与过年有关的许多心理期待黯然消失了,对他们而言,这是不小的心理创伤。

  年文化是在特定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过程中,传统年文化的核心、重心、特征和表现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年文化的核心从尊重文化转变为尊重概念和偏好。由于传统社会生产力低下,物质极度匮乏,只有过年的日子才有好吃好喝,那天吃什么遵循的就是年文化,不仅可以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要,还能满足心理期盼。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平素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大多数人对吃与穿的心理期盼完全消失了。俗话说,吃饱了蜂蜜都不甜。现在过年,无论吃什么都吃不出想象的味道。不仅如此,还要根据健康概念,刻意回避年文化中的大鱼大肉,根据个人的偏好选择吃什么、不吃什么,传统的年文化因此丧失了部分原有的内容。除此之外,大家对于环保概念的认同,还降低了燃放烟花爆竹的热情,甚至在不少人眼里,这一传统习俗已经渐渐变成了陋习。

  年文化的重心从尊重长辈转移为尊重平等。传统的价值观念是一元化的,年文化讲究的是规矩和礼数,谁都不能越矩,而且,要极力维护长辈的意愿,晚辈的意愿和想法完全被忽略,晚辈对长辈必须无条件的关注和服从。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很多人离开了家乡,接受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虽依然尊重传统年文化的规矩和礼数,却为个人意愿留有空间。诸如春节期间外出旅游,或者不回家过年,更有甚者是租个女友回家过年,这些挑战的不仅是长辈的期待,而且推进了年文化重心的转移。

  年文化的特征从封闭式的家族团聚转向与更多的人分享闲暇时光。虽说贴福字和对联还在不折不扣地沿袭年文化的传统,电视机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年文化的特征,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年味的现代元素。在那个时段,不是一个家族在一起过年,而是十几亿人一起过年,传统的年文化渗透了现代元素。曾几何时,只有在家族中才能获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可以从家族成员以外获得满足。

  年文化的表现方式从单一的现实空间拓展到了网络空间。数字化生活不断渗透到年文化中,传统社会走街串巷的登门拜年逐渐被电话拜年、短信拜年、邮件拜年、微信拜年和红包拜年替代,这一系列的变化,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拜年方式。在传统社会,由于交通的不变,晚辈会全神贯注地陪伴长辈。当下,虽说人在长辈身边,数字化的生活却难以割舍,可以与千里之外的人聊天,玩抢红包游戏,这不仅是消磨闲暇时光,更为重要的是希冀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价值,长辈却会有难以言表的落寞和无奈。

  传统年文化随着社会演进,渗透了诸多现代生活元素,谁能感受到年味的变化?对年味的期待总是与童年那些美好的记忆有关,那是特定生活环境在生命中的印刻。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年味的期待不同,感受到的变化也完全不同。年岁越大的长者,对年味的变化,感觉最为真切,因为他们对年味的期待,全部源自于童年的记忆;对于中年人,虽然童年的记忆建构于传统社会,他们却能充分享用年文化中的现代元素,可以将记忆与现实分开,不会像长者那样抱怨年味变淡;对于没有传统社会生活经历的年轻人,会充分享有现代生活。不管怎么说,长者对传统年文化的期盼,中年人对传统年文化的回望,似乎传递这样的信息,传统年文化可能被诸多现代生活元素替代,怎样守望传统年文化,是绝对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作者为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年·味”系列评论之一:当我们说年味时,到底在说什么?

  “百节年为首”。“年”或“过年”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岁时节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感到年味不再像以前一样浓烈了,而是越来越淡薄了。这种感觉既包含着几分无奈也包含着些许遗憾。那么当我们说到年味时,到底在说什么?年味究竟有哪些内涵呢? >>>详细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