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国际时评
[政言汇]这位大学教授,有啥不一样?
2016-01-13 13:34:14
 

  一个质朴的心愿,支撑着他扎根小城杨凌,与土地结缘,43年从未离开。历十余年,他选育的小麦良种“西农979”,成为我国冬小麦主要品种之一。荣誉等身,他却甘于平淡,耄耋之年仍初心不改,在地头田间默默耕耘。他说,小麦的“生长密码”是扎根泥土,育种者的生命,只有深耕于田野才有意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育种专家王辉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基层政务人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为何与众不同?是什么支撑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甘做“麦田守望者”?

  王辉在陕西杨凌一家农业科技公司的示范田里了解小麦生长情况(2015年12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摄

  躬身大地写“人”字

  小麦育种专家王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躬身在田间地头,帮助老乡实现“不再饿肚子、过上好日子”的梦想。成就了自己,幸福了别人,用汗水和心血在天地间写下大大的“人”字。

  俯身泥土追梦。王辉的不简单,在于他能够一整天、一辈子面对黄土,守着清贫和寂寞,培育金种,孕育希望。从翻土播种,盼着小苗出土,到浇水施肥,像呵护孩子般精心护苗长大,再到金秋时节,收割打麦进仓,还要利用冬闲时机打理土地,期盼大雪,为来年丰收做准备。可想而知,作为科研专家,王辉要比老百姓学得更多、懂得更多、付出得更多,才能够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时令节气,破解大自然的“生长密码”。王辉在逐梦的路上辛苦并快乐着,如他所说“我从没想过要做别的事,就喜欢育种,总给人一种期待感”。

  捧出硕果圆梦。从1991年,孕育出第一个小麦品种“西农84G6”开始,梦想便接二连三开花结果,截至目前,王辉已经先后培育出11个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53多亿亩,累计增收小麦40多亿公斤,新增产值90亿元……他成功地用自己的小梦点亮了无数三秦大地老乡的梦——丰收、喜悦、过上好日子!王辉倾尽心血让自己的人生迸发出夺目的光和热,照亮世界,温暖他人,值得点赞!

  坚守信仰攀高。一个人最可悲的事,莫过于缺失信仰,无所适从。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最幸福和值得回味的东西,不是功成名就应有尽有的时刻,而是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付出的点点滴滴和冷暖经历,这种历练可以让一个人的人生内涵更丰富、生命更饱满、价值更增值。王辉的“退而不休”大概是想告诉自己,告诉别人,每个人的人生珠峰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每登高一级,不仅仅可以做到一览众山小,更可以重新定义生命的高度,再次出发,再品追梦的乐趣!(刘彩娟 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

  演绎金子般闪耀的“沉默人生”

  “学农业科技,不再让父老乡亲饿肚皮。”这是王辉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候的想法,就是这单纯的愿景,成为了他“人生坚守”的起点。他用自己几十年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深刻诠释着求真务实的力量,演绎着如金子般闪耀的“沉默人生”。

  贵在坚持不懈。从9月初的整地、施肥、划行、分区及布置试验,10月份的播种,冬春季的田间观察记载、抗病鉴定及大田管理,春末的授粉杂交、选择材料,盛夏的分类收获、晾晒……王辉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地里度过的。年复一年,几十年的坚持,换来的是11个小麦品种的培育、1.53多亿亩的累计推广面积、40多亿公斤的累计小麦增收和90亿元左右的新增产值。

  难在全心全意。早出晚归是王辉的工作常态,在小麦杂交、收获和晾晒时节,他为了抢时间中午基本不回家,午饭由家人送到地里。晚上结束地头工作,还要整理当天的工作笔记。每年的“五一”假期要做杂交,“十一”假期要播种,还有寒暑假。他或是在实验室里考种、做实验;或是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关中麦区。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全情投入,才能促成王辉的巨大成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应该是年轻人学习的优良品质。

  成在凝心聚力。当谈到自己的成功时,王辉将其归功于团队协作。自上世纪90年代初,王辉组建小麦育种团队初期,就把如何提高团队凝聚力和生命力的问题摆在重要位置。他坚持认为,人才是完成常规育种这一任务的首要条件。王辉的成功,不是个人的成功,而是团结协作的胜利。

  莫问前途吉凶,但求落幕无悔。王辉用自己的“一生坚守”为这句话落下了完美的注脚。他的“老农科精神”,他的“淡泊名利”,他的“退而不休”,他用自己的一切成就了梦想,也为年青一代指明了干事创业的征途。(吴彬 上海市宝山区委组织部)

  做王辉式守望者 追梦麦田赤子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青年时的王辉经历三年困难时期,饱受饥困让他有了“学科技,让乡亲们不再饿肚皮”的最初心愿。正是这个最初的心愿,让王辉在若干年后破解了小麦的生长密码,彻底解决了粮食亩产低、病害高发、育种困难等“烫手的山芋”。当取得成就时,王辉依旧一顶草帽,一件衬衫,干粮自备行走在麦田间。这样的坦然,正是值得党员干部学习的高贵品质。党员干部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困。理性看待荣誉,甘为他人“做嫁衣”,乐于“成人之美”,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摸索小麦生命密码的时间里,总是失败让王辉认识到小麦育种实践性很强,不下地根本摸不着感觉。他以身作则,走出实验室,深入田地间。学在麦田,记在麦田,试在麦田,析在麦田,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总结,鼓励团队协作,迎难而上,终于攻克难关。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干部要增强创新意识,要扑下身子下基层,到党员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帮助他们解决难事、急事、愁事,真正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牢固树立“经验来自基层、亮点由基层创造”等观念,不断向书本、前人、群众、实践学习,创新工作方法,汲取一切有用的养分,力求视野更阔一些,思路更多一些,本领更强一些,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更争先创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王辉甘做“麦田守望者”,几十年如一日,面对高校多次抛来的橄榄枝,他都不为所动。党员干部都该学习王辉的农科精神,争做时代先锋,把精力放在为民谋利办实事上,正确认识到中国梦和个人梦的关系。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要大力倡导抓小事,切实办好群众关心事,这才是得民心、正风气、固政权的大事。(吴玉荣 贵州省黎平县委组织部)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守麦田

  经过“三年自然灾害”的王辉教授,最能体会到吃不饱的真实煎熬。“让老百姓吃饱饭”便成为了他求学时的一个理想。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以田间地头为家,一待就是一整天。作为一名育种专家,他选择了小麦育种,一干就是一辈子。正是他的勤劳和坚守,才最终实现了“仓廪实、天下安”的凌云之志。

  王辉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造福苍生的科学,求真务实、耐得住寂寞,是科研工作者身上最为可贵的品质,也是通往成功之巅的基石。有了这种“一根筋”精神和“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守麦田”的责任感,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如果我们每一个干部都像王辉那样,心怀百姓,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大办好事,多办实事,快办急事,妥办难事,就不会出现“上午围着‘轮子’转、中午围着‘桌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的走马观花式工作。

  领导干部要真正拿出王辉“短帽轻衫汗透衣”的劲头。要做成事、干实事,就得不怕严寒酷暑,就得走到民众中间,就得为当地发展出谋划策、殚精竭虑。干部多流汗,民众才能少吃苦;干部多干事,民众就会真受益。(刘忠培 贵州省剑河县委组织部)

  坚守,终有回报

  单纯梦想开启小麦人生。王辉上学时期经历过树皮充饥的艰苦时代,他清楚饥饿的滋味是何其的难受,于是“学好农业技术,让乡亲们不再饿肚皮”这一单纯美好的愿望,成为了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中学毕业,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西北农学院农学系,小麦人生从此萌芽。

  辛勤耕耘成就麦田辉煌。整地、施肥、播种、管理、收割,43年年年如此,1500余日日日坚持;常人眼中的艰苦在他看来不过是家常便饭,顺理成章;放假期间别的老师在享受假期,他却在各种实验麦田里东查查西看看。历时十八年,他选育的“西农979”因集优质与高产、冬性与早熟、多抗与广适等几乎不可共存的优势于一身而深得群众赞誉,并被农业部推荐为国家优质小麦主推品种,成就关中与黄淮麦区一片辉煌。其他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坚守基层唤起时代强音。“科学要有连续性,挪窝要另起炉灶,走啥!”简单朴实的话语中就能想象他常年在田间劳作满脸黝黑但却坚定不移的神情,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形形色色的利益诱惑面前忠于事业,默默坚守。他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同事和学生,如今更是唤起传递奉献与坚守的时代强音,这正是当下时代发展所需要的精神。

  梦想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不是心系乡亲温饱的情愫使他情定小麦,他不会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小麦育种。近半个世纪的无悔付出,默默守望,他毫无怨言,自食甘苦,他用实际行动谱出“只要坚持梦想就会实现”的励志乐曲。“育种之人的目标总是在下一个优质品种”,因为有梦想有目标,所以一直在坚持,因为在坚持,所以希望一直在前方,我想这正是这位“时代先锋”身上所体现出的“农科精神”。(吕相敏 遵义市习水县委组织部)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