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推荐> 哈马斯7日回复是否接受以色列长期停火协议 | 伊拉克女恐怖嫌犯落网 曾招募80余女人弹 | 辛普森因绑架罪等被判33年监禁 | 五角大楼明年计划招募千名外籍医护 | |
生存、适应与融合:牙买加华人社区的形成与发展(1854-1962)*
2005-06-08 09:31:42
*本文原为英文,是作者提交给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海外华人研究会第五届大会的论文,在此感谢我的研究生沈晓雷将其译成中文。此文也作为由安德鲁·威尔逊主编的《加勒比地区的华人》(The Chinese in the Caribbean,Markus Wiener Publishers,2004)中的一章(已作适当改动),特此说明。本人感谢周南京教授提供相关参考资料,牙买加中华会馆提供各种信息,特别要感谢牙买加知名华人李逢生先生(Eastern Lee)专程从牙买加带来有关华人的当地报纸,其侄女亚历山大娜·李(Alexandra Lee)提供未正式发表的有关文章以及现居伦敦的牙买加华人Joan Roscoe Chang提供关于其父郑丁发的资料。 [1]Walton Look Lai,Indentured Labor, Caribbean Sugar: Chinese and Indian migration to the British West Indies, 1838-1918,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 Walton Look Lai,The Chinese in the West Indies, 1806-1995: A Documentary History,Kingston: The Press University of West Indies, 1998; Andrew W. Lind, “Adjustment patterns among the Jamaican Chinese,”Social and Economic Studies, 7:1 (1958), pp.144-64; Howard Johnson, “The anti-Chinese riots of 1918 in Jamaica,”Immigrants and Minorities, 2 (March, 1983), pp.50-63; Jacqueline Levy, “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Chinese in Jamaica: The grocery retail trade,”The Jamaican Historical Review, 15 (1986); 31-49; Christine Ho, “’Hold the Chow Mein, Gimme Soca’: Creolization of the Chinese in Guyana, Trinidad and Jamaica,”Amerasia, 15:2 (1989), pp.3-25. Lee Tom Yin,The Chinese in Jamaica,Kingston: Get For Company, 1957.即李谭仁:《占美加华侨年鉴·1957年》,超过一半的篇幅是牙买加华人名录,这是用文本形式将牙买加华人情况真实记录下来的重要资料。
[2]菲利斯·马罗曾认为华人社区的概念已成为“虚构的”。Phyllis Marrow, “Chinese Adaptation in Two Jamaican Cities,” Honors thesis, Harvard University, 1972, p. 4.从本文可看出,此概念在1960年代仍然可用。2000年春节期间,牙买加的《每日观察报》还专门发表了一期关于华人的特辑。参见Eastern Lee, “The Chinese in Jamaica—a personal account,”The Daily Observer(Kingston), January 20, 2000, p.15.
[3]Eric Williams,Capitalism and Slavery, Andre Deutsch, 1964[1944], pp.3-29.关于加勒比地区的奴隶制,最全面的读物是Hilary Beckles & Verene Shepherd, ed.,Caribbean Slavery in the Atlantic World,Kingston, Jamaica: Ian Randle Publishers; Princeton: Markus Wiener Publishers, 2000.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参见李安山:“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50年西方史学论争述评”,《世界历史》,1996年第3期。
[4]Christine Ho, “’Hold the Chow Mein, Gimme Soca’: Creolization of the Chinese,” p.4.
[5]陈泽宪:“十九世纪的契约华工制”,《历史研究》,1963年第一期,第176-78页。
[6]Olive Senior, “Corollary: The Chinese who came from Panama,”Jamaica Journal, 13:2 (1980), p.79; Robert Tomes,Panama in 1855,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855, p.121;陈匡民:《美洲华侨通鉴》,纽约:美洲华侨文化社编印,1950年,第696页; Andrew W. Lind, “Adjustment patterns among the Jamaican Chinese,Social and Economic Studies, 7:1 (1958), p.147.
[7]该地名可能是从西班牙语“matar” (杀害)和“Chinos” (中国人)二字演变而来。
[8]“’100多苦力在树上上吊自杀,他们的松散辫子在热风中低垂。有的是用绳子和硬藤上吊的。很多就用他们自己的头发,将长辫子绕成圈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将一端扎在树干上。300多人躺在地上,他们死的方式各式各样,与他们的聪明机智一样。有的将自己身上绑上石头后跳入河流,其他的人则坐在岸边,等着涨潮将自己卷走,有的与同伴谈判,想说服他们将自己杀死,还有的将自己的身躯扑向尖刀,还有的将树枝砍下削尖后,刺向自己的脖子。” Olive Senior, “Corollary: The Chinese who came from Panama,” p.79.
[9]Lucy M. Cohen, “The Chinese of the Panama railroad: Preliminary notes on the migrants of 1854 who ‘failed’,”Ethnohistory, 18:4(1971), pp.309-20.本文作者充分利用当时报纸上的资料来描述华人的悲惨境遇。还可参见Andrew W. Lind, “Adjustment patterns among the Jamaican Chinese,”pp.147-48.
[10]Daily Panama Star and Herald, September 3, 1854, 1:107.引自from Cohen, “The Chinese of the Panama railroad: Preliminary notes on the migrants of 1854 who ‘failed’,” p.312.这位华人的姓名很可能是王德昌(音译,Wang Te-Chang)。他是当时从牙买加到巴拿马去谈判交易使团的翻译。参见英国议会文件(Parliament Papers). 1854-55, XXII (1953), Fifteenth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lonial Land and Emigration Commissioners (1855), no.52, Journals of the Chinese interpreter Wang Te-Chang, reporting on the state of the Chinese immigrants in Panama.引自Walton Look Lai,Indentured Labor, Caribbean Sugar,p. 93.
[11]Andrew W. Lind, “Adjustment patterns among the Jamaican Chinese,”Social and Economic Studies, p.147.
[12]参见陈匡民:《美洲华侨通鉴》,第696页;李谭仁:《占美加华侨年鉴·1957年》,第30, 44页;吴凤斌:《契约华工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00页;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历史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第539, 541页。
[13]英国议会文件(Parliament Papers). 1854-55, XXII (1953), Fifteenth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lonial Land and Emigration Commissioners (1855), app.no.51, White to Walcott, 7 April 1854.引自Walton Look Lai,Indentured Labor, Caribbean Sugar,p. 89.
[14]陈八公后来回到中国,于1902年在香港逝世。.
[15]Walton Look Lai,Indentured Labor, Caribbean Sugar,p.104; Lind, “Adjustment patterns among the Jamaican Chinese,” p.149.
[16]陈匡民:《美洲华侨通鉴》,第696页;Walton Look Lai,Indentured Labor, Caribbean Sugar,p.104.另一个数字是696,参见Colonial Standard(July 14 1884, Jamaica),引自Lind, “Adjustment patterns among the Jamaican Chinese,” p.149.亚历山大娜·李的文章客观地描述了客家妇女对牙买加华人社区的贡献。参见Alexandra Lee, “They never looked back: The role of the Hakka women in establishing the Chinese as a new minority group in Jamaica,” (Paper presented at Hakka Conference, December 2000, York University, Toronto)
[17]Ching Chieh Chang, “The Chinese in Latin America: A Preliminary Geographical Surve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uba and Jamaica,”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Maryland, 1956, p.47.
[18]李谭仁:《占美加华侨年鉴·1957年》,第34页。关于出发和抵达的日期,参见陈匡民:《美洲华侨通鉴》,第696页。该船应是先到哈利法克斯,换船后中国移民经过百慕大、古巴,最后抵达金斯敦。
[19]李谭仁:《占美加华侨年鉴·1957年》;Ching Chieh Chang, “The Chinese in Latin America,” p.45.东莞县的观澜解放后划归为宝安县。
[20]李谭仁:《占美加华侨年鉴·1957年》,第138页。1904年以前去世的华人安葬在当地墓地,未计算在内。
[21]根据各种资料整理,主要依据为《占美加华侨年鉴·1957年》。1953年的公墓名单也证实了同一事实。1289人的出生地有记录。1018人出生于中国,其中910人出生于东莞、宝安和惠阳,即出生在中国的牙买加华人中将近90%来自位于广东东南部三角州地区的三个县。其中来自东莞观澜镇的有240人,来自塘沥镇的有200人。参见Ching Chieh Chang, “The Chinese in Latin America,” p.45.
[22]Eastern Lee, “The Chinese in Jamaica—a personal account,”The Daily Observer(Kingston), January 20, 2000, p.15.
[23]目前牙买加的中华会馆主席是年轻有为会数种中国方言的Dalton Yap先生。该会馆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正在整理有关华人的史料。资料来源:华裔亚力山大娜·李给作者本人的电邮(2004年7月7日)。
[24]除一般矛盾外,还有一些特殊问题。例如,为了租赁一个店铺,有的华人可能愿意出较高的房租来租用其他华人正在使用的铺面。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中华会馆制订了特别规定。关于1934年和1957年的章程,参见李谭仁:《占美加华侨年鉴·1957年》,第92-102页.中华会馆曾经有过一段困难时期。在1904-1910年期间,一个从哥斯达尼加再移民过来的名叫林丙(英文名为James Solomon)的华人成为会馆主席。他把持这一职位,对不同意见的人进行压制。
[25]1928年5月3日,日本入侵山东,杀害一万多中国平民。从那时起,中华会馆便开始积极动员华人捐款捐物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参见李谭仁:《占美加华侨年鉴·1957年》,第50-56页。当地华文报刊登载了各种关于捐献物款的消息。例如,《华侨公报》(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Kingston),1940年8月2日; 1945年2月23日,3月27日,3月30日。
[26]如意堂是1905年为反对当时的中华会馆主席林丙的所作所为而成立的组织。林丙死后,如意堂逐渐与中华会馆合并,后于1940年代中期关闭。
[27]“华侨公立学校章程, 1944年1月公布”,李谭仁:《占美加华侨年鉴·1957年》,第124,126页。
[28]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地华人社区的特点。在非洲,二战后也出现了大量的华人学校。参见李安山:《非洲华侨华人史》,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第327-342, 515-523页。
[29]在金斯敦、圣安德鲁等地共开办了6所华文学校。所有学校的模式相差无几:课程主要安排在周末,课程免费,授课语言为中文,所有课程都与中国有关。中国驻牙买加领事黄泽光还举办过一次茶话会,一再强调对华侨的教育问题。关于当时华文学校的招生通知,可参见《华侨公报》(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Kingston), 1945年2月3日,3月2日。
[30] “驻京斯敦领事馆布告“(发字34第32号),《华侨公报》(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Kingston), 1945年3月30日。
[31] “华侨公立学校1953年全年进支数目报告”,《中山报》(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54年5月4日。
[32]例如,《中山报》在一篇社论中指出,“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尊重和重视民族和种族……我们仍然认为自己属于中华民族,是中国公民。我们不愿意被他人同化,我们的孩子也不愿意。”“如何挽救华人儿童的教育”(社论),《中山报》(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56年5月4日。
[33]侨声:给尖美架华侨一封公开信“谈谈‘应如何挽救我们华侨的前途与怎样去教育年青的下一代’”,《华侨公报》(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Kingston), 1954年9月4日。
[34]陈英豪:“目前华侨公立学校的评价与今后改进的管见”,《中山报》(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55年10月28日。
[35] “华侨公立学校广告”,《中山报》(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61年12月5日。
[36] “华侨留医所章程”,李谭仁:《占美加华侨年鉴·1957年》,第130页。
[37]大商铺每周捐款为6先令,中等店铺为4先令,小店铺为2先令;批发商为3先令;食品店为2先令,饭馆为1先令。雇员的捐款为每人6便士。“中华会馆布告”,《华侨公报》(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Kingston), 1945年3月30日。
[38]“华侨医所极得中西好评”,《华侨公报》(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Kingston), 1954年5月8日。
[39]李谭仁:《占美加华侨年鉴·1957年》,第132页。
[40]“中华会馆布告”,《华侨公报》(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Kingston), 1945年3月30日。
[41]《中山报》(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61年10月17日,10月20日,11月24日,11月30日。
[42]“中华义山”,李谭仁:《占美加华侨年鉴·1957年》,第134-38页。
[43]“特刋”,《中山报》(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56年7月27日。特刊由中华会馆宣传部刊登。
[44]当地报纸也注意到这一点。例如,《牙买加时报》于1954年7月24日发表了一篇标为“华人中的新分裂”的文章。华文报纸立即以“西报谓华人发生新分裂”为标题报道了这篇文章。参见《华侨公报》(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Kingston), 1954年7月27日。
[45]有的文章标题可以反映这一意向,例如Leslie R. Chin, “The Young Generation,”The Pagoda, 26:5 (November 1952); B. Brown, “Sojourner, or……?”The Pagoda, 27:18 (December, 1954).不幸的是,该杂志主编于1953年10月31日在寓所被歹徒杀害。
[46]关于洪门或致公堂组织华人反对压迫剥削的情况,参见陈匡民:《美洲华侨通鉴》,第706页;Walton Look Lai,Indentured Labor, Caribbean Sugar,p.113;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历史卷》,第539页。
[47]这一组织在1922年事件中的贡献仍为人们所牢记。当时,300多名中国人从香港来到牙买加。正巧,那年殖民当局禁止中国人在金斯敦上岸。通过长时间的谈判,中华会馆与当地政府达成协议:中国移民一旦支付了30英镑的保证金即可登岸。然而,当时的中华会馆刚刚恢复,手头没有如此巨大的款项。由于其他华人商人特别是洪门的帮助,他们凑齐3000英镑后将这笔钱后借给中华会馆,这一危机才得以化解。参见陈匡民:《美洲华侨通鉴》,第698页。1946年,这一组织改名为中国洪门民治党。
[48]从1920年代起,中华会馆向中国驻伦敦使馆和国内的侨务部门递交过几封请愿书,要求在牙买加设立领事馆,以对华侨的生命安全提供保护。1924年他们递交请愿书后,中国政府委托美国在牙买加的领事帮助照顾当地华侨,但结果并不理想。1943年,黄泽光被委任为中国驻牙买加第一任领事。当地华侨捐款买了一橦房屋送给中国领事馆作为礼物。李谭仁:《占美加华侨年鉴·1957年》,第58-70页。
[49]在欧洲和非洲华人中存在着很多以家乡为基础的地缘组织。参见李明欢:《欧洲华侨华人史》,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2年,第215-34, 676-81页;李安山:《非洲华侨华人史》,第150-62, 353-66, 459-67页。
[50]《华侨公报》(The 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1945年6月16日。
[51]参见“咸头行商会章程”,“面包炉商会章程”,李谭仁:《占美加华侨年鉴·1957年》,第160, 180-82页;还可参见“两侨团举行成立纪念”(社论),《华侨公报》(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Kingston), 1946年6月22日。
[52]关于这两个商会的介绍可参见李谭仁:《占美加华侨年鉴·1957年》,第162-82,182页。
[53] “零沽商会第4号布告”,“零沽商会第7号布告”,《华侨公报》(The 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1945年2月3日,2月23日。
[54]“零沽商会职员会议记录”,《华侨公报》(The 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1945年2月6日。关于其他事宜,参见“第12号公告”,“第42号公告”,《华侨公报》(The Chinese Public Newspaper),1945年4月24日,11月23日;还可参见“华侨零沽商人的抉择“(何锦麟作,曾宪瑜译),《中山报》(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55年3月4日;零沽商会通告“关于成药调查员调查事,不许商人售药,有违成药律第十三节之规定,要求华人记住调查员姓名,日期,成药名称,以便汇总与有关当局交涉。”《中山报》(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55年11月29日。
[55]《中山报》(Chung San News), 1955年9月20日,9月23日,10月4日。
[56]“勉华侨零沽商会各职员”,《中山报》(Chung San News), 1956年3月2日。
[57]国会的华人议员陈英豪的夫人胡竞先女士写了一篇文章回忆她公公的文章,形象地描述了当时契约劳工的情况。参见Helen Chinsee, “A Chinese in Jamaica,”Jamaica Journal(Quarterly of the Institute of Jamaica), 2:1 (March 1968), pp.10-14.
[58]Leonard Broom, “The social differentiation of Jamaica,”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2 (1954), pp.115-25; Lind, “Adjustment patterns among the Jamaican Chinese,”pp.144-64; Howard Johnson, “The anti-Chinese riots of 1918 in Jamaica,” pp.50-63; Jacqueline Levy, “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Chinese in Jamaica: The grocery retail trade,” pp. 31-49.
[59]Chang, “The Chinese in Latin America, p.82.
[60]1950年,一位华人批发商经营了牙买加进口食品的10%。参见Chang, “The Chinese in Latin America,” p.86.
[61]Orlando Patterson, “Contest and Choice in Ethnic Allegiance: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Caribbean Case Study,” pp.322-46.
[62] “华人之所以能吸引克里奥人,主要是因为他们致力于为劳动阶级服务。” Howard Johnson, “The anti-Chinese riots of 1918 in Jamaica,” p.56.林德和列维的文章也阐述了同一观点。实际上,在世界其他地区,华人的服务业也遵循同一原则。以非洲华人为例,他们提供赊款制,做小钱生意,为劳动者着想。参见李安山:《非洲华侨华人史》,第142-50, 162-67页。
[63]Russell Dwight Lee, “The Perils of Ethnic Success: The Rise and Flight of the Chinese Traders in Jamaica,” Ph.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64]Howard Johnson, “The anti-Chinese riots of 1918 in Jamaica,”pp.50-63; Christine Ho, “’Hold the Chow Mein, Gimme Soca’: Creolization of the Chinese in Guyana, Trinidad and Jamaica,” pp.3-25.
[65]种植园主还用其他伎俩剥削工人。他们在工人宿舍区附近开设了一些小罗姆酒酒吧和赌博场所。“经过一天的劳动,远离家乡亲人的契约工人辛苦劳动一天后,既疲劳又孤独,来到这里以得到一点人间温暖。然而,这只是陷阱。工人们很快就输掉了他们可怜的工资,更糟糕的是,他们将下个星期的工资也赊了,然后是下一个星期的工资,再下一个星期……只有那些契约工人中最有决心的人才有足够的意志力能使他们远离这些肮脏的小酒吧。”Helen Chinsee, “A Chinese in Jamaica,” p.11.
[66]“我侨界商业当前的危机”(社论),《中山报》(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55年4月1日。
[67] “勉胡竞先女士” (社论),《中山报》(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1955年8月23日。
[68]胡竞先女士说,“政府正在通过牙买加工业发展公司帮助我们在离法尔茅斯南面2英里约5英亩的土地上组建一座占地7000平方英尺工厂的计划。我们忠诚地感谢他们的帮助。”参见“The unburied talent,”Spotlight(Monthly Newsmagazine of Jamaica and the Caribbean), 21:10 (1960), p.21-22.
[69]李谭仁:《占美加华侨年鉴·1957年》,第171页。
[70]《华侨公报》(The 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1954年9月2日。
[71]例如,中华会馆曾决定于1961年10月中旬开会讨论修改章程的事,但因开会那天只有很少几人出席,会议只好改成一次小组讨论会。《中山报》(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61年10月17日。
[72]Spotlight(Kingston), May 1949. Quoted from Lind, “Adjustment patterns among the Jamaican Chinese,” p.162.
[73]Christine Ho, “’Hold the Chow Mein, Gimme Soca’: Creolization of the Chinese in Guyana, Trinidad and Jamaica,” pp.3-25.
[74]Lind, “Adjustment patterns among the Jamaican Chinese,” p.151.
[75]侨声:“给尖美架华侨一封公开信:谈谈‘应如何挽救我们华侨的前途与怎样去教育年青的下一代’”(连载),《华侨公报》(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Kingston), 1954年9月4日,9月7日。在这封信中,作者举出一些例子说明华人青年正在改变他们对华人及其文化的态度,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如何挽救?一,提高每个人的民族思想。二,宗教信仰。……三,建立侨校正确的目标——实行民族性教育与培养。四,为了实现民族性教育与训练,这个伟大的目标,要用中国人在校里担任教师才行。五,身心教育的重视。如夏令营的设立和旅行团或远足队的组织,以速进青年男女老幼有更多的接触与合作。整个侨社便自然会由发生互相谅解与敬爱的友谊。六,提高民族主义。孙国父曾指示我们说:想中国民族永远存在,必要提倡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民族永远存在第一重要条件,有了民族主义,民族性质不良可以训练到良,民族团结力不甚固,也可以组织到固。”
[76]Clifton Neita, compiled,Who’s Who Jamaica, British West Indies, 1951, Kingston: Who’s Who (Jamaica) Ltd., 1951.此统计肯定不全面。本文作者只能根据那些明显保留中文姓氏如Chen, Cheong, Chin, Chong, Chung, Lai, Wong, Woo等对华人进行判别。有的华人的姓氏拼法已完全改变。例如,此文在世界海外华人研究会第五届大会的网站上发表后,一位名叫Joan Roscoe的女士通过电邮与我联系,说其父即是本文提到的华人领袖郑丁发。如果她不自我介绍,我根本不可能认定她为华裔。
[77]《中山报》(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54年4月9日。
[78]《华侨公报》(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Kingston), 1940年,8月2日。
[79]《华侨公报》(Chinese Public Newspaper, Kingston), 1954年10月2日。
[80]“华侨零沽商会更换名目“(社论),《中山报》(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55年1月7日。“占美加”是当地华人对Jamaica的译名。
[81]李谭仁:《占美加华侨年鉴·1957年》,第50页。
[82]牙买加人民于1961年通过投票,获得独立。
[83]《中山报》(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61年11月7日,11月10日,12月1日,12月8日。
[84]《中山报》(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61年12月19日。
[85]《中山报》(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61年12月22日。
[86]David Lowenthal,West Indian Societie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pp.206-07.
[87]“Out of many……”Spotlight (Monthly Newsmagazine of Jamaica and the Caribbean), 24:7 (1963), p.16.
[88] “Out of many……”Spotlight(Monthly Newsmagazine of Jamaica and the Caribbean), 24:7 (1963), p.15.
[89]李谭仁:《占美加华侨年鉴·1957年》,第118页。
[90] “政治与我们” (社论),《中山报》(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54年4月15日。
[91] “Out of many ……”Spotlight((Monthly Newsmagazine of Jamaica and the Caribbean), 24:7(1963), p.16.还可参见李谭仁:《占美加华侨年鉴·1957年》,第154页。
[92]《中山报》(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61年9月15日。
[93]《中山报》(The Chung San News, Kingston), 1961年9月19日。
[94]“The unburied talent,”Spotlight((Monthly Newsmagazine of Jamaica and the Caribbean), 21:10 (1960), p.21; “Out of many ……”Spotlight((Monthly Newsmagazine of Jamaica and the Caribbean), 24:7(1963), p.16.
[95]“Out of many ……”Spotlight((Monthly Newsmagazine of Jamaica and the Caribbean), 24:7(1963), p.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