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乡镇草根女篮建队40年 曾夺30多个全国赛事冠军
2016-03-21 15:59:13
 

IC创意图片

第八代均安女篮全队合影 周方平 摄

  一支乡镇草根女篮夺得30多个全国赛事冠军,曾六夺全国农运会冠军,蜚声海内外——

  均安女篮40年只因热爱

  体坛聚焦

  首届广东省女子篮球联赛正在广州火热进行。在参赛的13支队伍中,最吸引眼球的不是拥有马良、邱银芬、钱丽娜等众多名将的广州队和东莞队,而是一支球员都毫无名气的队伍——顺德均安队。

  这是一支你可能叫不出球员名字却赫赫有名的队伍,自1976年建队至今,已经夺得大大小小的全国冠军30个、蝉联六届全国农运会冠军、获得六项国际赛事桂冠。从寂寂无名的乡镇球队,到享誉海内外的劲旅,顺德均安女篮40年的坚持,只因对篮球的热爱。

  白手起家的“追电球队”

  主教练何信夫是这支球队的创始人。回忆起40年来的日日夜夜,他感慨万千:“能够从像一张白纸般的那时走到今天实在不容易。支撑起我们的,是对篮球的热爱。”

  1976年在顺德均安,篮球是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可是当时的均安镇只有男子篮球队。星槎小学体育老师的何信夫决定成立一支女篮队。他在村组里挑选一些自身条件不错的女生,把她们集中起来进行训练——均安女篮就这样组建起来了。

  由于费用紧缺,女篮队连一个像样的篮球都没有,何信夫就和队员们去生产队割鱼草,换来的收入买篮球、球衣等装备,让队里手工好的女生用针线把号数一针一线地绣上球衣,而球裤则是买来布匹后自己手工剪裁。没有固定的篮球场训练,队员们的训练就被安排在不同的球场上,哪里有空出来的球场,哪里就有均安女篮的身影。队员们白天有工作,训练就安排在早上5时30分到7时和下午5时30分到7时。晚上训练,因为很多球场没有灯光,何信夫就带着队员骑自行车奔波在每个有灯的球场,她们也因此被当地群众笑称为“追电球队”。

  1996年,均安女篮被广东爱得乐集团接收,球队不仅拥有设施完备的训练场馆和齐全的训练装备,还有丰厚的比赛奖金。均安女篮不再为装备发愁,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比赛之中。如今,均安女篮已在各方的支持下建立了少年甲组、少年乙组和成年组等三个梯队。

  何信夫说,很多球员在退役后都有了自己的生活,有的做公务员,有的去念大学,还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欧阳红粉、何雁玲等老队员则留队当助理教练。即使大家都开始了新的生活,但经常聚在一起打球,却是退役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老队员还会把孩子带来一起打球,有的更是把孩子送到均安女篮参加训练。

  从一无所有到“丰衣足食”,何信夫坦言走得太不容易:“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她们能坚持下来,真的是因为对篮球的热爱。那时候边工作边打球很辛苦,有队员因为太苦太累想退队,我们就给她做思想工作,队员互相也做思想工作,但关键还是因为对篮球的热爱,她们才坚持了下来。”

  黄立聪:从好奇到热爱

  如今的均安女篮已是第八代球员,尽管年轻,但实力依旧强劲。在省女篮联赛,她们六战全胜,场均胜对手43分,将与广州队争夺冠军。从她们的实力来看,似乎连拥有多名省队退役球员的广州队和东莞队都不是对手。这批年轻球员一如她们的前辈,专心致志,团结拼搏。

  19岁的黄立聪就是其中的代表。她身高1.78米,来自吉林省,小时候跟随父母来到广东。因为有身高优势,她在12岁时被推荐入选均安女篮。以往没有接触过篮球的黄立聪,更多的是好奇,枯燥而艰苦的训练很快让小姑娘尝尽了苦头。

  “那时候很调皮,经常被教练骂得很惨,有时候真的想收拾包袱回家了。”刚进队的黄立聪因为淘气,经常被教练骂得流泪,但在老队员的鼓励和安慰下,她抹干眼泪又重新回到训练场,并渐渐找到打球的感觉。

  现在,黄立聪正读大学,但每天早晚都会准时出现在训练场馆。她已经参加过大大小小的几十场比赛,去年还到马来西亚打“国际比赛”。相比同龄人来说,黄立聪因为训练少了很多逛街、游玩的时间,但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因为在她心里,打球是什么也替代不了的。

  从刚进队时的好奇,到现在把篮球当做生活的一部分;正是因为热爱,让黄立聪在无数次的失败和压力下坚持到现在。这也正是均安女篮历久常青的秘密所在。

  羊城晚报记者 周方平

  实习生 宁丽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羊城晚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