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对父母唱反调,怎么办?
家长教育孩子常有5大盲区 专家提醒,和孩子沟通应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进行
核心提示
相信不少父母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每当告知孩子不能做某件事或者让孩子赶紧做某件事时,孩子会不情愿或者干脆和父母唱反调。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少父母常感到头疼和无奈,究竟该怎么办?昨日,在广西少年儿童图书馆举办的一场名为《智慧父母,管教有方》的讲座中,教育讲师黄蓓蕾指出,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方式,应当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进行,沟通时应当让孩子感受到其存在的价值感和归属感,给孩子适当的有限选择。
平常故事
一个充电插座
折射出家长教育误区
张女士的孩子今年5岁,是个有些调皮的小男孩。张女士带孩子外出的代步工具是电动车,每当从外面回来要给电动车充电时,张女士总是告诫孩子,不要碰电动车的充电插座,因为一个不小心很容易漏电伤到人。但她的孩子总是不听,每次都喜欢用手去拨弄插座,有时甚至还会直接将插座头给拔下来。每当这时,张女士就会大声训斥孩子,并严肃地教育孩子,让他不要那么调皮。时间久了,张女士发现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无效,孩子还变得有恃无恐。
对此,教育讲师黄蓓蕾认为,其实在生活中,几乎每个家庭都会遇到像张女士这样的情况。孩子不听话或者调皮时,父母采取的方式均为严厉的说教或者是相对温和的说教,而这些说教对于孩子而言,不仅无效而且大多适得其反。“我们总是想要孩子做到更好,但在让孩子做得更好之前,却让孩子和自己的情绪变得更为糟糕。”黄蓓蕾说。她认为,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情绪和意愿,强行驱使孩子改变自己,这是家长常常涉及的教育误区。
特别提醒
5大教育盲区
家长要注意
黄蓓蕾指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常会出现5大盲区,即惩罚、指责、羞辱、体罚和利诱。“这些盲区都是在无意中进行的,很少会有家长意识到。”黄蓓蕾说。如孩子在家里玩耍时,到了休息时间,父母会让孩子赶紧收拾好玩具,准备睡觉,如果孩子慢了或者不愿意休息,家长则会提出惩罚方式,比如十分钟的罚站或者取消某样已经答应好的承诺,伴随惩罚还会提出口头批评,称孩子太懒惰,而这实则是对孩子的羞辱。
此外,不少家长会乐于在孩子做家务或者考试成绩较好时,提出一定的物质奖励,利用物质方式鼓励孩子,“这种方法看似凑效,其实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势利。”黄蓓蕾说。她认为一旦把金钱和孩子的教育扯上关系,那么会让孩子渐渐养成“利益为主”的行为习惯,在做任何事之前,孩子都会提出一定的交换条件。“当你老了,让孩子过来看望你,结果孩子却提出给钱才去看望,这时你的心情会怎样的?”黄蓓蕾和现场观众交流时说。她认为这5大盲区会逐渐让孩子养成易愤恨、报复甚至反叛的行为。
[page title= subtitle=]
专业建议
耐心沟通给孩子
价值感和归属感
那么家长该怎样和孩子交流,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呢?黄蓓蕾提出了建议:首先,家长要先学会接纳孩子的感受,如孩子在看电视时,到了睡觉或者吃饭时间,不要命令孩子马上关电视,而是先理解其想看电视的感受,并将这一理解告知孩子。其次,要懂得就事论事,不要任何事都扯上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将来。“不管采取何种沟通方式,家长都应该先思考,这种方式是否是长期有效的,是否利于培养孩子的品格。”黄蓓蕾说。
此外,家长应在尊重孩子前提下,让孩子感受到价值感和归属感,同时给孩子适当的有限选择。如在建议孩子刷牙时,普通的家长会问:“你要不要刷牙?”而善于沟通的家长则会问:“你需要现在自己去刷牙,还是我陪着你一起刷?”该种选择方式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以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且能让孩子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感。“不管孩子的年龄有多大,任何时候和孩子沟通起来都要有耐心。”黄蓓蕾说。她认为家长应当从孩子的内心、周围的现实环境出发,对孩子保持一种持续的关注和适当的帮助,才能让彼此之间的亲子关系更为融洽。 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记者 黄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