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继去年年底,首批14家 “僵尸车企”被劝退后,第二批被撤销车企接踵而至。2016年2月29号,工信部发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281批)》目录,有35家车企相关生产资质被撤销,其中包括13家乘用车生产企业、9家多用途货车企业、13家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企业。截至目前,已经有140多家车企被“劝退”。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以前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僵尸车企”,此次被撤销的不乏一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如庆铃汽车、石家庄双环汽车及江淮安驰汽车。据了解,我国有各类车企有1000多家,为全球最多,但是,许多企业仅仅占据着生产资格的名额,却长期亏损,依靠银行贷款和地方充血生存,这对资源造成了巨大浪费。
汽车行业作为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对生产企业资质要求较高,不仅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还要有技术保障,其中,后者尤其重要。反观我国的汽车企业,多起于草莽时代,有的企业还在草创之初,产品定位低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即完成产品设计。那么,这一次,政府基于何种原因进一步强化对“僵尸车企”整治力度?又有哪些更深层的用意?自主车企“散乱小”的局面能否就此解决?我们国家到底该有多少家车企合适?
如果不是这次工信部公布清除僵尸车企,恐怕没有人会知道在宁波,还有一家叫做汽车修造厂的企业存在。问起宁波当地人,甚至该企业注册所在地的街道、工商部门,都查不到这家企业的痕迹。几经周转,记者终于联系上了宁波市汽车修造厂的上级单位:宁波市公运集团。宁波市汽车修造厂原本是宁波市公运集团下属一家国有企业,以生产“灵桥”牌厢式货车为主。但知情人士说,原来厢式车一年做两个亿,但是转制过了之后早已经不生产厢式车了,也谈不上转型,如今只做汽车修理。
这就是典型的僵尸车企,当然在工信部的劝退名单中,有另外一种企业,他并不是僵尸车企,只是某个类型的车的生产资质被取消。在工信部劝退的名单中,有一家企业叫秦皇岛金程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目前主要生产轻型客车,主要产品出口亚洲、非洲,所以您在国内根本见不到他们生产的汽车,秦皇岛金程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出口部经理韩振栋说,去年十月份就知道这个消息了,想往这方面转型的、想把资质保留的就向发改委提交资料。当时开会研究不想做这种九座的车了,就想放弃了。
在工信部劝退的名单中,还有一种车企,他们曾经还比较知名,比如双环汽车,针对撤销资质的公告,石家庄双环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成滨说:“我们就是在目录资质里把乘用车取消了,目录里还有专用车的目录。现在做的工作是政府牵头,这两年一直在寻求合作,主要是转型寻求新的合作,没有在产品开发有大的动作。大体上将转型干新能源汽车,然后也不放弃乘用车,先从客车到乘用车开始接着做。”
据我们了解,有一家实力强劲的大型国企准备把它收入旗下,对于双环来说,这个结局还算不错,但愿好好珍惜这次“重新做车”的机会,早日具备正向研发能力。从上面两个例子您也看出来,这样的汽车企业活得虽然艰难,但还是不甘心离开这个行业。在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李书福谈到了汽车业淘汰落后、整合兼并重组之难。
李书福说:“我们中国的汽车是全世界最高的价格,为什么就那么贵,20年前一辆桑塔纳20几万,夏利13万,奥拓8万,那个时候人工的工资是现在20%,谁愿意放弃这么一个美丽的画面呢?所以中国汽车工业要想在世界上形成竞争力,必须要联合创新,必须要协同创新,必须要让应该关门的关门掉,应该发展的发展起来,应该重组的要重组起来,但是这个过程我想是一个非常艰辛,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这里面有大量的利益冲突,有大量的理念冲突,有大量的困难和问题。”
据了解,经过这几年的竞争,中国汽车产品集中度越来越高,目前中国前10家汽车生产企业的集中度达到90%,前5家企业集中度超过了50%。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企业依然有点多,对于很多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来说,只存在3到5家大型汽车集团,中国到底应该有多少车企?业内没有统一的答案,早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会长董扬表示,中国品牌和自己兄弟之间的竞争和兼并还没完成,同时还要和外国品牌竞争。中国品牌现在数量比较多,但是中国品牌之间的合作和兼并都不够,需要减少自己人之间的竞争,做大少数品牌。中国品牌差异再大,都是中国人,能比讲日语的日产和讲法语的雷诺差别更大么,但是他们能很好地联合。所以主要的问题还是观念问题。”
如果说,在汽车业兼并重组一起都没有的话,那真是冤枉了,但结局幸福的并不多。比如2002年入世后国内首例并购——天津汽车和一汽重组,目前一汽夏利已走入亏损的泥潭,一度亏损高大16.5亿元,成为上市车企中业绩最差的企业;还有广汽重组长丰,曾一度影响广汽集团整体上市等。对于汽车企业的整合,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整个汽车行业的情况,现在虽然我们已经连续数年成为汽车的第一大产国和第一大销国,但是我们还是大而不强。总体上看汽车企业的数量还是偏多,这是长期的历史过程形成的。我们建立汽车行业的退出机制,主要就是要打破汽车生产企业资质的终身制,建立起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督促落后的企业加大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如果达不到,也可以通过兼并重组来不断地提高汽车整车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记者满朝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