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百年难遇的强劲寒流袭扰下,香港经历了59年以来最冷的冬天。即使临近春节,天气也依然寒风阵阵。习惯了温暖冬日的市民,纷纷添加厚衣、关门闭户躲避凌冽寒风;也有些人激动地上山“追雪”,寻找寒冬的踪影。但是,对于一些风餐露宿、年长多病的困难群体来说,这样的天气则是一年中最大的生存考验。
极端的天气,对于城市是一场“大考”;如何帮助困难群体,为他们送去温暖,则彰显了一座城市由内而外的温度。对此,香港早已有一套成熟的预警救助机制。“寒潮”来袭时,香港特区政府部门、社会民间团体均主动出击,采取多项“温暖”措施,确保人人三餐保暖,有衣避寒。
社区中心“变身”避寒中心
寒风吹袭下,香港露宿者黄伯住进了位于香港深水埗区的避寒中心,在临时的地铺上度过了气温最低的一夜。大风降温前,香港天文台已发出寒冷和霜冻警告,特区民政事务总署辖下的17所避寒中心随即开放,1月21日至26日六天内入住人次达3497人。
按照惯例,每当香港天文台预告未来气温将降至摄氏12度以下或发出寒冷天气警告,特区民政事务总署会根据情况,开放属下遍布各区的总计19个临时避寒中心。之所以称之为“临时”,是因为避寒中心原本是社区中心或礼堂,平日供街坊或社会团体举办活动,有需要就“变身”为避寒中心。
黄伯住进深水埗避寒中心时候,近100平方米的社区中心地面上铺满了临时床位。入住者所用的垫褥和毛毯均由避寒中心免费提供,另有免费餐券和热水。黄伯说,中心提供免费盒饭,加上“有瓦遮头”,可挡风避寒。
深水埗是香港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在区内通州街公园对面的天桥下,住着数十个和黄伯一样的露宿者。据香港特区民政事务总处统计,1月21日至26日深水埗避寒中心共接收854人次,占所有避寒中心接收人次的24.4%。
所有的避寒中心会在细节上严格要求,包括室温应确保达到摄氏16度或以上,地铺垫褥不能薄于两英寸(约5厘米),临时床铺进行男女分区等。深水埗民政事务处专员莫君虞表示,由于人数较多,避寒中心会及时对毛巾、垫褥等进行消毒,确保室内清洁。
此外,即使在避寒中心的关闭时段,有需要人士也可使用社区中心的其他设施,或前往特区社会福利署的阅览室及家庭支援及资源中心。
义工送暖汇聚寒夜人情味
在避寒中心的门外,还有一群自发组织的义工正在忙碌。据深水埗民政事务处专员莫君虞介绍,该区的临时避寒中心在1月21日至28日,共收到20多个义工团体或个人的服务登记。为了避免打扰中心内的入住者,义工团体会在门外派送的物资,为饥寒碌碌的人们带来暖粥、毛毯、保暖外套等物资。
义工和社会团体汇成的涓涓暖流,也温暖了孤苦伶仃的年迈老人。工作于观塘区的区议会议员欧阳钧诺,一直以关爱区内老人为工作重心。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1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在香港近12万的独居长者中,观塘区人数占比最高。
欧阳钧诺说,他所服务的区域居住着超过六千位长者,其中大部分老人独自居住,家人未能时刻照顾,因此街坊、义工和区议会成为平日照料老人的“支柱”。在寒潮来临前的周末,他拨通了数百个老人的电话,留言提醒他们增加衣物,注意保暖。有些老人不习惯用电话,他便利用社区的大广播,在日间反复播放天气预警通知。
不仅是大风严寒,只要遇到特殊天气变化,社区内的保安、街坊都会主动伸出援手,互相协助。几天前,欧阳钧诺从街坊处得知消息,一位住在启业邨的独居老人刚刚出院,不巧遇上了寒潮,身体虚弱不能煮饭。于是他安排了义工多次探访,为老人送去盒饭,并通知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跟进老人的状态,让老人平安度过寒潮。
“常有义工团体、社会组织来启业邨做服务,大家都很热心。”欧阳钧诺说,香港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是常态化、规范化的,与政府的民生工程相辅相成,监督并促进相关措施更加完善。正因如此,遇上突发天气状况,特区政府部门和社区都能“未雨绸缪”、有效应对。各方携手合作,在咧咧寒风中,让“冻人”的寒夜出现一幅幅“暖人”的画面。(郭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