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雁人李中亭放飞大雁。胡友军摄
图为“牧”雁人李中亭的创业伙伴展示雁蛋。胡友军摄
中新网青海海晏1月15日电 题:青海金银滩草原上的“牧”雁人
作者 张添福 张海雯
一月的金银滩草原,牧草枯黄。草原深处,皑皑白雪,如星辰般,点缀着冬日金黄色的草原,牦牛、绵羊,啃食着冬季草原恩赐的“美味”。
金银滩草原所在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哈勒景蒙古族自治乡的一处庄园里,年近六旬的创客李中亭,手伸进布袋,抓了一把青稞,洒向正在草原上觅食的雁群,引来灰雁、鸿雁竞相啄食。
李中亭笑称自己是“牧雁人”,因为“在金银滩草原,牧民世代以牧牛羊为生,现在,我和他们开始在草原上‘牧’雁啦。”
“在城里呆了一辈子,退休后突然没事可干了。”2010年,偶然的机会,得知经过批准,可以人工繁殖灰雁,李中亭便从甘肃张掖引进了100只灰雁,“本来就想在这里做个实验,没成想,耐寒的灰雁,在海拔3200米的金银滩草原成活率很高,长得又快,很少得病,而且容易饲养。”
自此,李中亭开始创业“牧”雁,“现在讲大众创业,年轻人要创,我们‘夕阳红’也要创。”
“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李中亭说,这首极具蒙古族音乐特色的歌曲《鸿雁》,也使鸿雁本身家喻户晓,还有“鸿雁传书”的美好期待,而哈勒景乡恰恰也是蒙古族自治乡,在这里饲养灰雁、鸿雁,别有一番感怀。
“在金银滩草原,‘西部歌王’王洛宾谱写了《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里被誉为‘中国最浪漫的草原’,这首歌所表达的浪漫情感,与现在在当地饲养并同样被拟以“不离不弃”等浪漫色彩的大雁相吻合,这种感觉太棒了。”李中亭感慨万千。
“牧雁人”现在痴迷于大雁。
“夏天,早上九点来钟,打开门,雁群自觉排着队,就会去草原觅食,下午四点多钟,它们又排着队回来了。”李中亭笑着说,雁群太懂得秩序了,还讲究团队精神,从来不插队,着实很有意思。
时间久了,“牧雁人”李中亭爱上了大雁。他发现,大雁确实重感情,雌雁下蛋时,雄雁一直在旁守候,产蛋后,还不忘衔草覆盖,“它的这些习性,真是表达着一种不离不弃的最美好的品格。”
跟大雁打交道,李中亭发现,大雁浑身是宝,肉、羽、绒、骨都有妙用。“金银滩草原的牧民世代放牧,为何不跟他们合作呢,养雁,对他们来说,是笔不菲的收入哩。”
2012年,李中亭成立海晏雁翔特种养殖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牧户”的形式,开始饲养大雁。当年4月,从山东引进了2000只雏雁,免费提供给哈勒景乡的两个农业合作社,教当地牧民饲养灰雁。
“到9月份,我按每市斤18元的价格回收,平均下来,牧民们养一只大雁就能挣50多元。”李中亭说,牧民们夏季赶着牛羊进山放牧,晚上,羊圈里就可以养大雁,白天,大雁们在草原上啄食,平时也不用太操心,“养两百只大雁,短短五个月,就有一万元的收入。”
李中亭的“牧”雁生意吸引了周边县区人们的青睐,青海省共和县、刚察县的民众,开始上门要求饲养。李中亭有个计划,今年再向牧民发放一万只雏雁。
“养大雁,不是单纯为了钱,我希望在这里开一家雁系列工厂,带动当地牧民一起致富,这是我后半生最大的心愿。”李中亭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