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文化提神振气增浙江颜值:谱吴越新韵 铸城乡之魂
2016-01-15 16:35:00
 

  中新网杭州1月15日电 (记者 施佳秀 通讯员 陈如福)“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在杭州的南宋御街上,有一家集“戏、茶、食、驿”于一体的御乐堂,南宋杭州的爱情故事《牡丹亭》以中国最古老的剧种——昆曲的形式在此上演,隐隐成了杭州的又一个文化地标,在文化圈子里,自己或带着朋友去那里看一场昆曲,已经成为生活的情调之选。

  “这场戏从2014年4月3日首场演出开始,到现在已经演出了120场,观众对于这个戏都是好评,都持满意态度。”御乐堂总经理戴志清说。

  喝一杯茶、听一场戏,这不仅是一种文化氛围,更是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缩影。

  步入这个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外来游客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文化已然融入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具备文化基因的浙江正在演绎出当代的崭新生活。

  而这,与浙江政府对文化的重视不可分割。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浙江城乡兼顾,繁荣市民生活,打造农村文化礼堂,留住村民乡愁;在传统戏曲保护上,浙江命名戏剧之乡,培育戏剧人才,传承戏剧文化,发扬戏剧光彩;在重大文化设施启动上,浙江建设音乐学院,网罗音乐人才,培养音乐大师,实现音乐梦想。

  “我们将紧紧围绕G20、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盛事,充分发挥文化系统的优势,向世界呈现多彩浙江。”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金兴盛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以文“化”人:政府服务“织网” 百姓精神“增收”

  社会学大师费孝通说,“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

  为了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浙江通过几年时间打造了一张强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很好地将“文化惠民”变成了现实。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有益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同时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金兴盛说。

  现如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已然辐射浙江大地。

  在浙江省会城市杭州,就有个名为“悦览树”的24小时书屋,自开业以来,每天都吸引了不少文艺青年前往。

  “这里环境不错,适合通宵学习工作。”学生顾长乐如是说。

  不仅是24小时书屋,近年来,杭州陆续建成了杭州大剧院、杭州图书馆新馆、中国刀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等一大批文化建筑地标,并辐射带动了该市公共文化设施的优化提升。

  “重大文化设施项目是繁荣文化事业的重要载体,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坚实支撑。”金兴盛介绍,不仅如此,浙江还积极筹建之江文化中心,该项目是“十三五”时期规划建设的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龙头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该省的文化新地标。

  想要知道浙江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实施成效,一个数据就可看出:2014年,杭州每百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5.5平方米。

  不仅是杭州,据统计,浙江全省现有各类博物馆287个,其中民办博物馆122个,另外共有民营文艺表演团体676家,年演出场次近21.3万场,演出收入约10亿元。

  其实,公共文化服务早已深入农村。作为文化部全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试点省份,浙江大地率先推开“文化礼堂”建设。

  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曾说,建设文化礼堂是建设当代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和当代乡村的“精神文化地标”。如其所说,如今浙江在打造农村精神家园方面正在逐步摸索自己的“浙江经验”。

  “如何使文化礼堂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我们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金兴盛说。

  他举例,如通过人生礼俗进文化礼堂,引导百姓开展诞生礼、儿童开蒙、成年仪式、传统婚礼,以及清明祭先贤、重阳敬老、春节祈福迎新等传统礼仪节俗活动。

  去年,浙江省“美丽非遗进礼堂百村行”启动仪式在德清县东衡村举行,要求非遗传承人走到家门口、绝技绝活演到家门口、非遗美食吃在家门口、手工艺品送到家门口、非遗故事讲到家门口,使老百姓重拾文化记忆,受到了广泛欢迎。

  夕阳渐垂,华灯初上,万物虽寂,但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两水村的文化礼堂却热闹了起来。一群年轻人正在礼堂中的乒乓球室火热地打着球,而门外的小广场早已成了村民跳广场舞、休闲锻炼的天堂。

  “有了这个礼堂让我的生活热闹了很多,我们可以来这边打乒乓球、羽毛球,对健康都很有帮助。”两水村村民简女士说到。

  在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已经成为展示农村特色文化和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的平台,成为了一个片区乃至一个乡镇的“新地标”。浙江省文化厅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浙江省的农村文化礼堂已建成4928家。

  不论是去图书馆听一堂名人讲座,去歌舞剧院感受下艺术的魅力,还是去农村文化礼堂跳一段广场舞,听一场戏……近年来,浙江民众正在以各种方式感受着越来越浓厚的文化氛围。

  “关注老百姓的文化需求,通过预告、点单、定制、调查、满意度测评等方式,问计于民,让老百姓全程参与公共文化的评价。”金兴盛说。

  以变求活:“瓶颈”转“契机” “老树”长“新芽”

  送戏下乡也是浙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之一。

  “一部戏剧史,半部在浙江”,浙江有“中国戏曲的摇篮”之称,最早成熟的中国戏剧样式“南戏”在温州诞生。目前,该省有56个剧种(项目)列入省级“非遗”,24个剧种(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

  “保护和振兴传统戏剧,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对独特地域风情风貌的展示和传播,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需求,也是建设文化强省和‘两美’浙江的重要内容。”金兴盛一直非常关心戏剧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国学大师冯其庸也说,“中国的戏曲如果灭亡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就灭亡了一半或三分之一。”

  戏曲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然而,从业人员信心不足,艺术人才青黄不接,剧目创作经费拮据,演出场地无法保障,舆论氛围无人喝彩,使得传统戏曲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如何保护地方剧种,传承戏剧文化成为浙江政府思索的难题。

  “对濒危剧目的保护最应该注意传统戏剧生态和传承人的保护。”金兴盛用“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形容近几年来浙江对戏曲的保护。

  从2014年开始,浙江就借打造“传统戏剧之乡”实行传统戏剧的保护,两年来,浙江已经公布了两批传统戏剧之乡,按省字号、市字号、县字号、镇字号、村字号五级开展命名。如台州市三门县亭旁镇因“三门平调”被命名为传统戏剧特色镇(乡、街道)。

  “开展传统戏剧进校园、进社区,着重培养传承人,建立传承基地、平调社团、平调戏剧广场、平调传统学校。”三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郑有堆曾说,传统戏剧之乡的命名,是对三门平调的一次肯定和鼓励,对三门平调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目前,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总量有42个,覆盖面已达到57.5%。

  “通过三年的努力,计划到2016年,我省传统戏剧之乡实现56个传统戏剧非遗项目保护全覆盖。”金兴盛表示,戏剧保护不仅在于保护戏剧之乡,还在于培养戏剧人才,“加强戏曲人才队伍建设,是支持和推动戏曲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此,浙江开展了“浙江好腔调”展演、千名弟子共传承、万场大戏送乡亲等活动。

  为有民间源头在,戏曲才会活水来。金兴盛看到了戏曲发展下去的关键所在,“市场化是传统戏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走向市场、形成市场、接受市场检验,传统戏曲才能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因此,浙江一直在探索戏曲创新发展,鼓励文艺院团探索企业化管理,主动面向市场、开拓市场,开展各种有益的市场化尝试。

  以浙江昆剧团与御乐堂合作的体验版《牡丹亭》为例,该剧走市场化道路,目前已经在杭州逐渐形成了品牌。

  面对“十三五”,浙江也早已做好规划,在该省范围内推动建设一批集聚戏曲团体、经纪机构和消费市场的“戏剧小镇”、“戏剧谷”,融戏曲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旅游于一体,加快建设一批戏曲演出综合体。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浙江将不仅仅是戏剧资源大省,更将成为戏剧传承保护强省。

  织物造梦:织“大楼”锦 寻“大家”梦

  若要列举2015年浙江文化上所发生的几件大事,浙江音乐学院的建成必属其一。

  其实,在百年前,浙江就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源地之一,著名音乐家李叔同、顾西林、周大风、施光南等在这里留下足迹。

  浙江四任省委书记都把筹设浙江音乐学院作为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建设重点项目放在突出位置。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就曾说,建立浙音,是浙江人民期盼已久的一个梦想。

  “我省始终把这件事作为中央领导交给浙江的一项重要任务记在心里。”金兴盛坦言,2012年7月,为适应文化强省建设需要,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立项,启动浙江音乐学院筹建工作。

  这个梦想在2015年照进了现实。2015年9月,建设三年的浙音校园正式投入使用。

  夏宝龙对浙音建设高度重视,前后14次来到建设现场检查指导,并对浙音提出了“盖大楼、引大师、出大家”的要求。

  现如今,这座音乐学府已经在浙江大地上开始播种耕耘,并且将“成名成家”作为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快跻身全国一流高校行列。

  “每一个音乐学院的院校长都希望自己跻身于世界一流的音乐院校。”浙江音乐学院(筹)院长徐孟东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艺术院校特别是音乐院校,想成为世界一流的院校,最重要的两点是师资和生源。

  因此,浙音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引进“大师”。徐孟东举例称,比如以客座教授的名义引进著名大提琴家秦立巍等世界级别的师资,从国内各大知名音乐院校全职引进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师担任教授,还引进了一些虽然年轻但是已在各自领域有所成就的年轻演奏家们。

  为了实现“名师出高徒”,截至目前,浙江已从省内选调(含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划转)135人,面向海内外招聘123人,引进高层次人才25人,合计共有专任教师283人。同时,浙江省文化厅从省属文艺院团遴选高水平专家组成浙江音乐学院兼职教师师资库,首批80人“入库”。

  为了实行高起点办学,浙音“借梯登高”,不仅与国内的上海音乐学院合作,还启动中外合作办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徐孟东说,培养“大家”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浙音目前正在积极筹建附中,“一所音乐院校必须有自己的附中,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培养世界顶尖的演奏人才。”

  “努力实现‘弯道超车’,早日跻身全国一流行列,努力使音乐学子‘成名成家’。”金兴盛对浙音有着他的畅想,“可以预见,今后在‘中国好声音’等舞台上将出现更多从浙江音乐学院走出来的学生。”

  “浙音理所当然去争取(一些音乐大奖),也包括‘中国好声音’这样的流行音乐的舞台上取得好成绩。”徐孟东说,浙音将在促进文化繁荣和文化强省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杭州有以西湖为突出代表的世界遗产,拥有最优秀的文化积淀,(G20峰会要)让各国领导人看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是中国文化最优秀的代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曾如是告诉记者。

  繁荣的文艺到人民中去,又因为人民而更加繁荣。浙江用“干事创业”的劲头繁荣文化事业,让本地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让外来游客愿意来、留得住。(完)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