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许旸
科普读物迎来又一轮升温。科技部官方网站不久前公布2015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向公众推荐了50部科普图书。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数据显示,2015年少儿图书市场上,科普板块以逾15%的同比增长率,排在少儿文学、卡通漫画板块前面。不光是读物,科学美剧《生活大爆炸》拥有一批忠实拥趸,科幻小说《火星救援》与同名电影也是热门话题。
不难发现,科普出版及传播,俨然变身一种时尚。对科学之美的认知与探讨,正渗透至大众文化多个领域。有评论认为,科普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阅读和文化消费中的“刚需”。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侯培东说,科普不仅仅是把科学概念说清楚,“有知识、没意思”已成过去式,当下需要层次更丰富的科普读物。“科学带来的哲学思考和人文情怀,或一个更好的故事,才能使科普作品吸引更多读者青睐。”
科普要在最大程度上吸引人,究竟该如何做?近些年不少出版社意识到科普新书匮乏,从内容到形式都嫌单调,不少热销图书中,国外引进版占据更大比重。著名物理学家、科普作家李淼告诉记者,有些国内科普读物只是照搬研究论文里的语调,不够接地气,也缺少范儿。“一是国内会讲解科学的专业人士还不够,部分书斋里的科学家,很难走出其固有的知识话语体系,对当下的敏锐度仍然差半拍;二是在讲述方式上经验或储备不足,其实不妨创新跨界,交叉多个学科展开探索。”他说,当科普读物以不羁的创新视角,对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和解读时,至少可以甩掉以往教材式读物的标签,带给读者不一样的看待宇宙方式。
就拿医学科普书《八卦医学史》来说,作者阿宝是北京一家医院的烧伤科主治医师,那些看起来让人“头大”、不知所云的医学术语,在他风趣诙谐的笔下,串联起著名历史人物、中外艺术史。从埃及艳后的死亡之谜谈到病毒攻克,趣味盎然。李淼在新书《想象另一种可能》中,打破科学界限,在电影、科幻、城市生活等话题的穿梭中追问人性,上市两个多月卖出近万册。
科学妙想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令科普摆脱了板着面孔说教的样貌。有资深出版人认为,科普和人文其实并没有那么割裂,以往我们对于科学的固有理解,往往是要为世界“去魅”,给予理性、符合规律的答案,而近些年红火起来的科普读物,在保证知识传播的正确之外,还尝试以人文情怀、多元视角告诉读者,这些知识从哪来、有哪些未解之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