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地区,传统农业交易还处于较落后状态,很多小商贩主要依靠落后的交通工具贩卖蔬菜瓜果。河南濮阳市范县的钱师傅,就是这类小商贩的代表。最近几个月,发生在他身上的“触网”故事,折射了国内最传统的农业交易行业的最新变化。
钱师傅开三轮车一次可以拉四五吨红薯,但往往要跑上几百公里(图)
钱师傅和媳妇从业蔬菜交易有八九年时间,生意一直平平淡淡。每过几天,他们都要开着电动三轮车,去几十公里外的产地收购农货,然后再运回他所在的范县新区北杨铺蔬菜批发市场。夏天贩卖西瓜,冬天则卖红薯,一来一回赚的差价,就是全家赖以生存的全部收入。
钱师傅告诉记者说:“赚得都是辛苦钱,起早贪黑,平均一天要开近30公里的三轮车,最多一天跑300多公里,早上2点多摸黑出门,当天夜里才能赶回家。”他每年能赚上5万元,足够一家三口的生活。
文化程度不高的钱师傅以前并不懂什么是互联网,但他现在却很感谢手机互联网给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去年11月,他在集市上偶然听到别人提到“一亩田”APP可以找货,就在朋友的帮助下安装了一个,发现里面有许多周边的产地货源信息。
钱师傅此前进货,都是靠和各地朋友打电话询问货源、价格和行情,并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比较各家的质量和价格。现在,钱师傅每天都会用手机APP查查附近200公里之内的红薯价格,提前沟通好了就去要货,效率更高。
这两个月来,钱师傅在“一亩田”上找到过很多不错的货源。比如最远的是河北霸州,那里的红薯质量和价格都很合适。他开着三轮车去拉了几趟。三轮车一般能装4到5吨的红薯,拉回范县批发出去,一斤能赚7到8分钱,零售的话一斤能赚2毛钱。
钱师傅感慨说,做小菜贩子很辛苦,每天奔波劳苦,就是为了给家里多存点钱。“好在手机帮我省了很多时间,希望电商能帮助更多像我这样的农民改善生计问题”。
钱先生也希望自己拉回来的红薯,在互联网上能找到更多的销路。以前他基本都是拉到蔬菜批发市场,等着别人上门来买。偶尔运气好,会遇到小超市采购人员批量采购。他最近也尝试着在一亩田发布供货信息,期望找到一些不愿跑长途的本地采购商。
钱师傅家中也种一些小麦和玉米,喂养了一些鸡鸭,家里口粮是基本都靠村里的磨房,一斤3两的小麦能换一斤馒头。因为货源和销量问题,钱师傅家里的养殖一直没考虑过做大。有了互联网后,他觉得自己或许能够“有比较大的改变”。
钱师傅变得更加愿意和年轻人打交道,很希望从他们身上学会使用互联网。“我懂得打开软件查信息,但发布信息还需要邻居帮我,我特别希望自己能独立操作。”
钱师傅的周围大多是菜贩群体,这些人也或多或少都有老钱类似的烦恼。互联网+农业的潮流要真正触及中国底层农民的生活,显然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