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三组“大选”参选人。图片取自台媒
台湾地区正副领导人候选人竞选活动19日正式起跑、岛内连日争吵不休的“大选”辩论也终于在这两天尘埃落定、首场领导人候选人电视政见发表会确定将在12月25日举行,距离“大选”不足一个月,各项规定性的活动渐次拉开序幕,但不管是蓝营高层展现团结气氛的餐叙、还是蔡英文不断的拜票动作,岛内媒体却纷纷感叹,选情依旧冷飕飕。
从1996年台湾地区首次实行领导人直选至今,台湾“大选”投票率一路下滑,从2000年82.7%,到2004年80.3%,2008年跌破八成,下降到76.3%,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立委”合并选举,投票率仍跌到74.4%,台媒推测,明年“大选”投票率可能还会往下滑。
选民内心不确定性高
台湾《联合报》今日发表文章指出,岛内选民过去对政治、选举的热情异常高亢,希望用选票为明天铺就一条璀璨的道路,改变生存条件。但现下的台湾,某种对于民主的怀疑,却可能更深地敲击着选民的内心。不断下滑的投票意愿,或许可以解读为选民心理的成熟,但更可以解释为对政治普遍的失望,选民日渐感到这一票投下后,明天仍是不确定的。
民进党或许明年有机会胜选,但它的执政却仍然令人忧虑。不只是它在处理两岸议题,可能重现左支右绌的窘境,更在于其对于世界局势的解读能力过于薄弱,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台湾如何求存,民进党的政策能力仍待检验。此外,陈水扁执政时期的贪腐印象仍留存在台湾民众脑中,蔡英文炒地皮事件近日闹得沸沸扬扬,已经引发选民疑虑。
马英九当局的执政,让国民党擅长经济的招牌受损,民进党仍然停留在靠意识形态吃喝的层次,让选民难以真正信任,于是出现了第三势力争食这个政治空间。或许正如民进党旗上的那幅图像,台湾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彷徨地不知走向何方。
蓝绿政治恶斗不断 选民视听疲劳
互揭老底、打口水战已经成为岛内选战常态。台湾综合研究院11日下修2015年经济成长率预估,从原本6月3.35% 的估值,一举下修至0.98%,面对岛内经济形势的下滑,蓝绿两大政党仍然恶斗不断。纵观岛内各大媒体每日报道,政治交锋攻击、爆料或冲突,仍是新闻聚焦的热区。从民进党猛攻王如玄“军宅案”、国民党反击蔡英文炒地案,离“大选”已经不足一个月,两大政党却不断翻炒这些议题,
有调查显示,岛内选民最关注的5大选举议题,依序分别包括薪水低落、高房价、贫富差距、健保浪费、年金改革等,全都与经济、财政问题有关。选民盼候选人端出的是真正的“政策牛肉”,却天天被口水轰炸。难怪有岛内民众抱怨,一个多月来每晚打开电视,名嘴们围绕“炒军宅”“炒地皮”吵来吵去,“这次‘大选’,好像没别的新闻,全被房子和地皮绑架了”。
距离台湾2016还剩60天的时候,有市调公司做了一项“2016‘大选’选民认知程度”调查,调查显示,有很多民众,尤其是经常使用网络的20至49岁年轻选民,对于明年1月究竟要选什么?候选人有哪些人?还是傻傻弄不清楚。虽有高达7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去投票,却同时也有高达6成的人,连明年1月究竟要选什么、户籍所在地选区有哪些候选人?候选人的政见、诉求为何?都一片茫然,初估这类“茫投族”全台至少有450万人。
候选人缺乏同理心 首投族不买账
明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首投族”(首次拥有选举权的岛内选民)多达129万多人,其中年满20周岁的年轻“首投族”大概有八成,占总投票人数的5%还多,被视为影响选情的关键族群。
由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等共7校主办的“‘大选’青年对谈”6日举行。国民党朱立伦、民进党陈建仁和亲民党宋楚瑜共同畅谈青年政策,盼抢攻“首投族”选票。青年代表提出对青年就业高工时低薪的看法、如何解决青年居住问题等五大问题。各个候选人都趁机兜售自己的选举政策和理念,同时大打嘴仗。比如,宋楚瑜炮轰教改并未让学习更轻松、台当局不断涨学费;陈建仁除了吹捧民进党执政时的繁星计划外,更批评现台当局在大学退场机制的盲点;朱立伦除质疑民进党社会住宅政策外,也似有暗讽陈的论文事件。
台湾“清华大学”学生周柏吟分别评论质疑说,亲民党的青年政策仍以其2000年“大选”提出的政策为主轴,有走回头路的疑虑;国民党尽管端出住房、教育、育儿等政见,但为朱立伦“黄袍加身”的大戏却让国民党难获青年选民信任;民进党针对议题提出许多不同例子,却也未深入谈到具体方案与政策。周柏吟感叹,三组候选人的表现都令年轻选民感到忧虑、恐惧。
台湾年轻人过去一直被贴上“政治冷感”的标签。他们就业前景“黯淡”,加上看倦了种种政治乱象,所以对选举投票也是无感居多。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钮则勋观察认为,从对谈中可发现候选人只想在声势上压倒对方,未必真心想和年轻人交心,各党争取年轻选票的策略仍多只浮面地迎合年轻族群,未必能产生深刻共鸣。若缺乏同理心,候选人的选举操作能否让年轻族群买单,恐还在未定之天。
万众期待的“大选”电视辩论将在今年12月26日、27日及明年1月2日举行,在选举倒数不足一个月的时候,是否能借此炒热岛内选情,还是未定之说。(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