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生报》2日社论指出,台湾选举剩下不到两个月,不过攸关台湾未来的许多重要议题,在这个重要的过程中缺席了。选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动员的人力、物力以及整体的社会成本实在浩大,特别是台湾选举,所耗费的整体社会动员能量更是显著。换个角度说,如果我们将4年一次的大选,视作全民公投,那么就不应该只是选人、选党而已,而是应该针对未来台湾的重要抉择,由全民做出选择。可是,即将到来的台湾选举迄今,实在看不出来有成熟的民主能量。
其实,全民应该透过选举逼着每个竞逐的政党、候选人,对于设定的关键政治经济议题表态,提出方案。选民应该问的是,台湾未来一个世代所面临的挑战是什么?请候选人告诉我们他的看法;应该追问的是,面对这些挑战,您的立场、政策工具和可行方案是什么?请候选的政党告诉我们。
文章说,台湾的政党和候选人也太好做了,每个在野的只要等待8年,然后等到每个执政党的声势随着脱口秀的指控,一步一步跌到谷底,然后就等着上台。问题是,会骂人的不一定能理政,能够通得过抄家灭族式的“人格”检验的“好人”,不一定有能力带领台湾走向未来的挑战。
这样的现象事实上根植于儒家文化中对于“明君”的期待。吊诡的是,即便帝制已废,威权已去,台湾这样的社会心理仍然普遍存在。其实,不是某个个别的“好人”上了台,就能够保证什么作为,与整个社会花时间拿着显微镜检验某个候选人的“过去”,也许更关键的是他能够提出什么样的“未来”让选民做抉择。
这次台湾地区大选似乎失去了这个难得的“公投”机会,让选民对于重大的政治经济议程表达意见。中国国民党执政成绩不佳,和民心脱离太远太久,光是内部及摆不平,还没有选即已弥漫了失败主义。更遑论好好提出什么让人惊艳的政见;民进党好整以暇,准备4年卷土重来,即使在民调上领先,也始终未突破既有的盘面,即使陆续推出各项政见,不过在选情大好之际,尽挑些安全不犯错的议题和方案,只求“稳稳地”重返执政。
事实上,台湾正面临了许多重要的抉择,除了人口老化、贫富不均等,其中一个攸关整体发展与分配的,是针对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竞争,泛太平洋地区的经济整合谈判。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与台湾经济全球化进程最为紧密连结的议题,然而却在这次选举中缺席了。
全球经济贸易自由化的过程,对于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取决于个别经济体自身的政治与经济制度的运作:有些国家在这个过程中确实获得利益,有些则受到了莫大的伤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反而严重倒退。
台湾有民主制度,可是光是“投票”还不够,民主的有效运作更大程度仰赖公民的“积极参与”,政治社会行动者新概念、新方案的提出,松动既有的政治联盟和利益结构,才有可能筑起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最有力道的社会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