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十三五” 四川在行动】系列报道
融入“一带一路” 四川实施“251”三年行动计划
四川新闻网成都11月3日讯(记者 李丹)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提出了“五个发展”新理念,即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全会强调,坚持开放发展,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据悉,四川省的“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正紧紧围绕这五大发展理念有序推进,我省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十三五”时期,四川将主动对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培育四川省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实施“251”三年行动计划。
关键词:“2”
深度拓展20个重点国家市场
四川是唯一同时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及长江经济带的城市,四川将极大利用其地缘优势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比较优势,主动融入国家统筹内陆、沿江、沿边开放的总体战略,坚持“三外”联动、贸易投资与产业互动,优化区域布局,突出项目合作,培育市场主体,加强省、市及园区协同,聚焦靶心、定向施策、精准发力,形成“既竞争拓展、又高效有序,既面上推进、又点线突破”的蓬勃态势,以更有作为的开放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和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动。
立足四川省产业、贸易、投资等竞争优势,结合沿线国家的经济现状、资源禀赋和发展诉求,锁定俄罗斯、新加坡、印度、捷克、沙特等20个国家集中开拓、精耕细作。编制《“一带一路”20个重点国别指南》,积极推进与重点国家建立完善双边合作机制,多方位拓展经贸合作领域,使之成为我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支撑。力争到2017年,与20个重点国家的进出口额占沿线国家总额的85%以上,“双向”投资额和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占90%以上。
关键词:“5”
优先抓好50个重大项目
新常态下,四川积极融入中央“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中。将加强与沿线国家在四川省优势产业、新兴产业、过剩产业的项目合作,选择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工程承包合同额1亿美元以上的重大产业化和基础设施项目,建立“重大项目动态跟踪促进”机制,强化要素支持保障。发挥商务部和驻外经商机构的渠道优势,力争一批国家间合作项目,大力支持企业以对外援助或先期开展咨询服务、规划设计等方式争取对外合作项目。在“走出去”和“引进来”项目中,优选50个重大项目,实施重点跟踪、强力促进。
确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饮料食品、油气化工、钒钛钢铁、能源电力、汽车制造、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10个优势行业,分行业制定拓展方案,推动四川省优势产业、企业、产品、技术、标准等一体化“走出去”。加快商、文、旅深度融合,推进川菜国际化进程,支持川菜、川酒、川茶、川果、川丝、川戏、川灯、川景抱团“出海”。加强四川省与沿线国家在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支持和带动沿线国家产业升级。
关键词:“1”
实施100家优势企业示范引领
围绕优势企业,实施重点引导、形成示范,四川将选择长虹、成达、宏华、东方电气等100户与沿线国家具有较好贸易投资基础、具备较强竞争实力的骨干龙头企业,建立《“一带一路”百户优势企业服务台账制度》。对“百户优势企业”实行动态管理,重点扶持货物贸易额上1亿美元、服务贸易额达到1000万美元、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超过5000万美元、对外投资额上1000万美元的成长型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跨境产业链整合能力的本土跨国公司。
同时,强化对无“走出去”实绩企业的宣传培训,加强工贸、农贸、技贸、服贸结合,指导制造业企业、农业产业化企业、服务业企业瞄准当地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从源头上提升市场拓展能力。充分发挥商协会作用,更大规模、更有成效地组织各类市场主体参加境内外品牌展会。每年组织针对“一带一路”市场的境内外经贸活动50次以上,力争到2017年与沿线国家有经贸往来的企业达到3000家。
关键词:3年内
与沿线国家贸易规模扩大到300亿美元
四川新闻网记者了解到,目前四川已经启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251三年行动计划”。四川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提出启动实施“251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17年,四川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规模扩大到30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累计突破200亿美元,“双向”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
通过3年左右努力,将四川建设成为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西向南向开放的核心腹地,成为中西部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升级版的引领示范,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拓展全省产业发展空间、增强稳增长调结构动力与活力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