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当了”“我卡里的钱被骗走了”……新学期刚开启,沪上高校的校园电信诈骗案频发。华东理工大学保卫处处长陈坚透露,目前,在沪上各大学校园,盗窃案件已不再是校园安全的主要隐患,电信及网络诈骗发案数量超过其他各类案件。
图片来源:东方IC
网购“卡单”点链接被骗
前些天,某高校大学生小陈报警。原来,有人在某QQ群里发布了招聘淘宝信誉刷单的兼职信息,小陈决定试一试。一开始,他购买了100元话费充值订单,对方很快就把钱退给他了,小陈很放心,于是又购买了9000元钱的商品,这时,对方称网络故障,说要过几天再退9000元。过了几天,小陈再联系对方,对方称需要再刷一笔3000元才能激活退款,小陈照做。可之后,对方把小陈的QQ删了,小陈这才反应过来,自己的12000元钱被骗了。
还有一名大学生小张在网上买衣服后,有人告诉她那件衣服被“卡单”了,要她点击一个链接。点进去后,小张按要求输入了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支付宝密码,并将收到的验证码也发给了对方,结果支付宝中的2800元钱被转出。
陈坚表示,网络购物、网络订餐已是大学生的生活常态,可诈骗风险就在其中。比如说,许多同学上网购物时,没有直接登录购物网站,而是喜欢用搜索引擎,结果往往登陆了假网站,有时误点了一个链接,就会遇到电信诈骗。
思想单纯容易轻信他人
大学生在接受的教育和文化水平方面理应胜人一筹,头脑灵活,思维活跃,这一群体为何屡屡遭诈骗?
陈坚分析认为,首先,眼下诈骗形式网络化,而大学生这个群体正是接触网络最多的,一不当心就会成为犯罪分子的侵害目标;其次,现在90后的大学生尽管知识丰富,但普遍社会经验不足。有些事情对于稍有社会阅历的人来说,都可以识别,但不少大学生却不懂。个别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理能力。比如,那些自称很有钱,或很有权力,或很有背景的人,往往就是一些大骗子。这样的经验社区里的大妈都有,而许多大学生却容易受骗上当。
陈坚进一步分析,眼下大学生将金钱看得较重,急于求职、急于赚钱,也常常掉入电信诈骗的陷阱。不少大学生都经不起诱惑,考虑事情过于单纯,容易轻信他人。
关键是提升学生社会经验
记者了解到,为了防范风险,上海许多高校均在校园网、QQ群中定期发布“电信诈骗案例”,还有的高校则为学生开设安全课程。然而,陈坚告诉记者,“效果并不明显。”他遗憾地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多都认为,电信诈骗事不关己,看到一些案例也就一笑而过。
陈坚认为,现在,学生们似乎越来越多生存在自我封闭的象牙塔中,不愿意主动和外界接触。社会是个很复杂的矛盾体,社会经验是需要大学生自己去摸索,去主动深入接触社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从而积累社会经验,才有辨别真伪的能力。这就好比要想学会游泳,就必须跳到水里去,哪怕呛几口水,否则就永远不会游泳。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