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爆竹声声、万家团圆。大西高铁线上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24小时值守在晋陕黄河特大桥上——从零时开始,利用动车运行间歇的“天窗”期进行检测、维修作业,直到5时多才回到值守点。休息至次日12时,守桥工区长王社昌又和他的十多位工友一起,扛上作业工具,徒步巡查、整修高铁防护网,一直到天黑。
春运期间,高铁开行对数增多、线路负荷加重,晋陕黄河特大桥的养护、维修任务也随之增大,值守点的职工们必须坚守岗位,及时整修大桥的设备病害。
每天零时刚过,王社昌就组织职工进行班前点名、分工和安全教育。随后,守桥人将工具设备装上作业车,开赴大桥。
零时30分,高铁夜间“天窗”施工正式开始。由于巡查养护线路在高架桥上,车没法上去,工友们肩扛、手抬起20多套、重达五六十斤的机具设备,行走40多分钟,才能到达3公里外的作业地点。这里的铁路线弯度大,大跨度桥墩数量多,是工段平时养护的重点。
特大桥共有1.5万多根混凝土枕、超过6万个扣件。每天,工友们要对大桥的线路设备进行记名检修——逐米测量钢轨高低、水平,挨个查看螺栓、垫板,及时更换失效垫块,并对松动螺栓进行复紧。负责线路精测的职工,要推着精测小车,逐根测量轨枕的原始数据,并运用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科学制定精调方案。
41岁的王社昌干铁路养护已有19年。两年前,他来到大西高铁,承担起测量钢轨坐标位置的任务。由于误差必须控制在1毫米之内,测量必须弓腰进行。每隔1根枕木,王社昌就要弯1次腰,记下钢轨间的轨距和水平。一晚上,光是弯腰就要上千次。
大桥最高处有46米,夜晚风大寒冷,温度常在零下十几度,可王社昌却坚持不戴手套。他担心记录下的数据看不清,影响职工们作业。
凌晨4时,检修项目全部完成。职工们走出大桥,将工具整齐摆放,再次逐一清点。即便是一颗小螺丝钉,也不能落在高铁线上。回到工区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用热水烫烫手——这算得上是他们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候。
守桥人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他们连春节也不能回家。作为我国第一代高铁人,他们守护着“中国速度”的安全,保障着春运旅客的出行平安。在被问到工作苦不苦时,王社昌却嘿嘿一笑:“亲友们常讲哩,坐大西高铁去西安、到太原,眨眼就到了,连杯子里的水都不晃动,真是‘聊咋咧’(陕西方言,意为太好了)。”
本报西安2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