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资讯抢鲜报
记者手记:“号贩子”背后的医疗供给
2016-02-18 22:48:44
 

  新华网北京2月18日新媒体专电(记者赵仁伟 梁天韵)通过连续几天对“号贩子”的明察暗访,记者发现,久治不愈的“号贩子”问题,背后其实是医疗行业改革的大课题。

  “号贩子”可谓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寄生虫。其从患者身上“揩油”“吸血”,破坏了医疗秩序,加剧了医患矛盾,理应被打击。而耐人寻味的是,在相关部门和医院对“号贩子”一边“严打”的同时,一些患者和网友则发出不同声音:“没有了‘号贩子’,我们挂号、看病更难了!”

  “号贩子”被“同情”的背后,是许多患者的无奈。正如一些患者所说:“与其半夜起来去排队也未必挂上号,花三五百元买个号反而更踏实。”有需求就有供给,这也正是“号贩子”屡禁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显然,“号贩子”是当前医患供需矛盾、医疗资源布局失衡的一个缩影。“号贩子”能生存,靠的是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专家号”,而正是优质医疗资源的紧缺,滋生了“号贩子”的生存土壤。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重点城市、重点医院、重点科室,也成为“号贩子”活跃的地方。特别是云集着国内各科顶尖专家的北京知名医院,“号贩子”尤其猖獗。

  我国医疗资源供给存在的问题,既有总量不足的问题,更存在结构性失衡。一方面体现在大城市优质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基层医疗水平明显薄弱;另一方面则是医疗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医疗机构忙闲不均,医疗秩序不规范,患者就医心理不成熟,许多患者习惯于大病小病都要“去三甲、找专家”。即便在北京,不堪重负的也就那几家知名三甲医院,大量普通医院则是“吃不饱”,医疗资源闲置。

  治病先要对症。治理“号贩子”,需要有关部门和医院通过严格实名制、创新挂号服务、从严纠查“内鬼”等措施来压缩“号贩子”的活动空间,但从根本上,还需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尤其要加大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通过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等措施来理顺规范医疗秩序,让各类患者都病有所医。

  对于这些改革方向,2015年公布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等都已明确,现在的关键是加快落实力度,尽快见到成效。

  治标更需治本。只有不断缩小医疗资源供给与广大患者需求之间的落差,打击“号贩子”才不会沦为“猫捉老鼠”的游戏。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社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