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血荒”及其背后的江湖
2016-03-18 10:55:00
 

  为了保证合理用血,宫济武在科室里专门设置了输血医师职位,负责与临床医生沟通会诊。病人用血该不该输,怎么输,输多少,都需要经过输血医师的同意。每周,他还要将各个病房用血的情况发布出来,包括每个病房的手术量,哪些手术没有按照输血科的指令救人,哪些用血不符合规定。

  “在输血科里,血就是米,必须要按米下锅,多少米做多少饭,所有临床用血手术都要跟着血走。”作为北京市输血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对于医院的用血合理性,他甚至到了“苛求”的地步。

  一直以来,宫济武希望能够将北京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做法推广到北京市各大医院,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部分医院有了库存就去用,而没想到节约,没有血,就只能去互助。”

  在北京四十多家三甲医院里,能做到精细管理的只有10家左右。一个血站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抱怨道,“尽管他们给医院下发了用血警告,告知医院停止择期手术,但是仍有医生不注意,有时候病人都上手术台了,才打电话说没有血,只好给。”

  在北京,甚至仍有五六家三甲医院甚至没有输血科。“输血科在医院的地位比较尴尬,是不赚钱的科室,几乎不能给医院增收,不像检验、放射、药品等科室发展得快。”宫济武说。

  在宫济武看来,要想缓解血荒带来的影响,一方面要提升各医院的精细化用血水平,完善血液库存预警系统,使得供血机构和医院可以互相透明化,掌握血液流动状况以及各手术用血状况;另一方面则是加大无偿献血的宣传,从体制上强调无偿献血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政府给予无偿献血的宣传经费并不少,但是起到的作用却十分有限。”宫济武说,要更多地考虑中远期的宣传,而不只是眼前的街头招募等,要将献血的意识普及到学校。

  宫济武颇为推崇日本的用血机制。1997年,他去日本时发现凡是30岁以上的年轻人献血证上都有自己捐献的六七十单位的血量。“这种方式有点像存钱,平常的时候为自己积累,用血的时候则从献血证上消减,也可以借给亲戚朋友。”

  在宫济武看来,这是一种“自己救自己的机制”。“无偿用血不应该作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纳入医疗保障,政府可以考虑把医保中血费报销的费用投入到采供血机构的建设以及耗材支出上,让参与无偿献血者,真正无偿用血。因身体原因无法参与献血的则设立第三方的保险机制补偿,实现无偿献血的良性循环。”

  就在前两天,王鸿捷还接到了一个来自血贩子的电话:少管闲事,这跟你们没关系。“这怎么可能跟我们没有关系呢?”王鸿捷看了一眼血库的库存量:6366个单位。长达一个多月的血荒终于要过去了。

  而就在3月8日晚上22:45分,张永许的儿子走了。张永许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小紫阳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五岁三个月零八天……陪伴张永许的,只剩下一沓又一沓的输血单。★


编辑:小微

 7/7   首页 上一页 5 6 7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