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3月13日通报,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确诊一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患者,男,32岁,浙江省人,常年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近期发生黄热病疫情)做生意。
患者于3月8日(北京时间)在罗安达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3℃,伴畏寒等症状,于3月9日乘飞机经迪拜转机,3月10日凌晨2时抵达北京,直接主动到医院就诊。3月11日,北京市疾控中心检测患者标本为核酸初筛阳性,当晚将标本送中国疾控中心复核检测。3月12日,中国疾控中心报告核酸检测结果阳性。随后,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组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中国疾控中心对患者标本的复核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目前,患者正在积极救治中。
省疾控中心专家介绍,黄热病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南美洲、中美洲和非洲等热带地区。黄热病可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两种,人对黄热病毒普遍易感。在城市型中因成年人大多因感染而获得免疫,故患者以儿童为多;在丛林型中则患者多数为成年男性。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未发现有再感染者。
专家提醒,人体一般在感染病毒后3-6天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肌肉痛、头痛、寒战、食欲减退、恶心和呕吐等。大部分病人在发病3-4天后症状会明显改善甚至完全消失。但约有15%的病例在初期症状缓解后的24小时内会进一步恶化进入中毒期,出现黄疸、腹痛及出血等症状。进入中毒期后,大约50%病人会在10-14天内死亡。
专家建议,前往疫区的人员要做好免疫预防和自我防护,采取驱蚊剂、长袖衣物等防蚊措施,防止在境外感染并输入黄热病,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将旅游史告知医生。降低蚊虫密度是控制黄热病的关键措施,一旦发现病例报告,要立即采取消灭蚊虫孳生地、杀灭成蚊等措施控制媒介密度,防止发生疾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