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我国文化消费的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
2016-03-15 09:50:00
 

  (原标题:以工匠精神打磨艺术精品)

  产品产量巨大,但精品供给不足,消费者精神文化产品渴求的旺盛与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的相对贫乏,形成反差。有数据显示:我国文化消费的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而实际消费仅1万多亿元,缺口超3万亿元。

  如何从供给侧发力,向市场提供更多高品质、有创意的文化产品,深入发掘、甚至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我省文化艺术领域的两位全国人大代表给出建议。

  熊召政代表:创作更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作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让人高兴地花钱买东西’。”这是全国人大代表、省文联主席、文学艺术院院长熊召政作的浅显易懂的解释。“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常花钱买回了伪劣商品。”他说,“一部电影常常被吹得神乎其神,让你感到不买张票去观摩一次,就会后悔一生;可是,等你真的花钱去看,失望又会成为你‘最轻微的不良反映’。”熊召政借用《诗经》中的话来描述消费者的心情:“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卖瓜的王婆比比皆是,认真种瓜的王老汉却凤毛麟角。每年有海量的小说、诗歌、散文出版,电视台播出上万集电视剧,院线上映数百部电影,但浮躁、急功近利的风气蔓延,真正的经典作品依旧缺乏。”熊召政认为,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就是要为文化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文化精品,去掉浮躁、去掉单纯的逐利心理,保持宁缺毋滥的工匠精神,完成文学艺术的凤凰涅槃。

  他说,政府工作报告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一节中,提出了若干政策导向,如“提升消费品品质”“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既是针对经济领域的商品而言,同样可以视为对文化产品提出的要求和希望。

  熊召政说,“好的文艺作品绝不是市场的对立面。艺术家们通过努力,创作出更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作品,方不负这个伟大时代。”

  杨俊代表:七年蛰伏让恩施妹娃走进美国百老汇“观众是识货的,不是他们没有文化追求,而是能够触动他们、有质量的、能产生共鸣的文化产品不多。”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杨俊认为,如今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有数量缺质量,供给侧存在结构性失衡,造成了文化消费者喊“渴”。

  杨俊说,文艺工作者必须直面公众要求越来越高、品位越分越细的现实,勇于善于创新,耐心精心打磨作品,才能让消费者“买账”。

  杨俊以《妹娃要过河》为例畅谈了心路历程。

  作为黄梅戏“五朵金花”,一度在七年时间里,杨俊没有舞台作品问世。“我觉得要有精品意识,宁缺毋滥。希望通过静下心来,潜心学习,排演出一部能代表鄂派黄梅戏方向和特色的剧目。”

  直到黄梅戏曲故事片《妹娃要过河》诞生,“这部戏将鄂东黄梅戏和鄂西风情有机结合,将土家歌舞的野性张力与黄梅戏的温婉缠绵有机融合,貌似跨界混搭又浑然天成。融入土家族风味的《妹娃要过河》,让看惯了《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的观众眼前一亮。”杨俊说。《妹娃要过河》也把湖北黄梅戏带入一个新的高度。该剧获得了第一届湖北艺术节暨第十届“楚天文华大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杨俊也再次获得戏剧艺术最高奖——文华奖。“好的作品源于创造,是内容、形式、业态、营销创新的结合。以创新创造塑造精品,应成为文化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着力点。”杨俊表示,“得益于创新意识、精品意识,才使得鄂派黄梅戏被拍成电影,走出国门,成功入围今年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并受邀在美国百老汇演出。”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 记者 翟兴波)

  相关链接(中国经济网玉石频道):http://finance.ce.cn/jade/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