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走中国特色依法治国之路
2016-03-14 03:38:00
 

  全国两会的会场,就是生动的普法课堂。全国人大代表带来大量的立法议案,希望通过法律的完善,满足百姓的迫切需求。当然,法治中国的氛围需要每位公民细心呵护,人人都要尊法守法,共同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社会

  法治水平,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法治国家的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关于法治的话题热度不减。全国两会的会场,也成为生动的普法课堂。政府工作报告中,具有法律含义的“法”字共出现50余次;首场人大新闻发布会上,18个提问中有11个与法治相关;我国首部慈善法草案的审议、讨论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两高”报告中,司法体制改革成为最突出的重点。而全国人大代表更是带来了大量的立法议案,希望通过法律的完善,满足百姓的迫切需求。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过去一年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权威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制定5部法律,修改37部法律和1个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高度重视、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重视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增强立法工作的系统性、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为的就是保证出台的是善治良法。

  改革,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但绝不能成为“拍脑袋”的决定与行动。要想让改革最大限度地凝聚智慧和共识,就必须将改革纳入法治的框架之内。过去的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通过以授权决定形式支持相关改革试点工作、统筹修改部分法律中同类或者相关的规定等方式,确保重大改革举措于法有据、顺利实施。什么样的政府是人民满意的政府?政府工作报告向全国人民郑重宣告,各级政府将“坚持依法履职,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宪法精神正在深入人心。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对国家工作人员而言,必须让法治成为自身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2015年,我国以立法形式建立了宪法宣誓制度,明确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这将成为我国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重要推动力。

  可以说,我国法治国家建设已走上快车道,这是国家之幸事,人民之幸事。法治中国的氛围需要每位公民细心呵护,人人都要尊法守法,共同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社会。(作者:李 哲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