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赖小民代表:为破解PPP落地难建言
2016-03-12 15:37:00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2日讯(中国经济信息记者 张继勇 王雪铭)从2015年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不少关于PPP项目的激励政策,财政部专门成立了PPP领导小组,一时间各类PPP项目大量涌现。据资料显示,绝大多数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时都遭遇到了落地难的问题。

  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小民就如何破解PPP落地难的问题接受了中国经济网记者的采访。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小民 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雪铭/摄

  2015年,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相继公布了第二批“PPP示范项目名单”和“推介项目名单”,各地方政府也大力筹划和推介项目。2016年,这些项目也将陆续进入签约和落地阶段。

  赖小民称,当前项目存在管理难和落地难的问题,都与政府部门推动力度不均,PPP项目管理错位、参与主体热度不均,社会资本参与程度不高、项目分布不均,PPP项目的区域和领域分布失衡、缺乏系统配套支撑,造成长短期目标冲突等有关。

  对此,赖小民代表建议:

  一、统一部门规章,协调部门利益,实现PPP一站式流程管理。

  虽然PPP项目执行的每个阶段都有法可依,但这些制度散落在不同部门主导的文件中,项目运营单位全面掌握难度较大。如2014年财政部制定了《政府和社会资本管理办法》,2015年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人民银行等六部委共同出台了《基础设施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各类规章制度。随着各地推出的PPP项目增多,建议制定统一的制度法规和标准化契约合同,在法律框架下规范各方行为,确保各类PPP项目在统一规则下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实施。

  二、增强市场意识,合理设计方案,确保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在设计PPP方案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利益,更要符合市场规则,确保方案和边界条件能被各方所接受。赖小民表示,要做好合理的设计方案,要遵循以下几点: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制定PPP项目计划和方案时,进行全方位的可行性研究,认真细致地分析PPP项目的优势和劣势,全面核算项目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等,从而使社会资本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合作的空间和可能性;二是对PPP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和设计,对于短期内能够获利的项目可适当提高合作条件,如水、电、气等项目;对于具有长期获利潜力的项目,则可在合作方面提供更多有利于项目开发的条件,如医疗、卫生和教育等,从而让社会资本不过度追求眼前利益而影响项目发展;三是考虑到部分PPP项目期限较长,应进一步完善价格调整机制和政府补贴机制,减少社会资本涉足PPP的后顾之忧。

  三、完善配套体系,优化支持政策,为PPP项目落地提供硬件支撑。

  PPP表面上是融资方式的创新,实际上也是治理模式的转变。因此,我们既要考虑项目范围、项目模式、交易结构、风险分担、项目期限和移交方式等因素,更要综合考虑地方需求、政策要求、行业成熟度和财政承受力等因素。首先,应该尽快建立综合信息平台,呈现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操作过程,发挥信息搜集、信息统计、信息分享和促进交易的作用,让项目在社会监督下运行,尽可能降低违约概率。其次,要推动实施“以奖代补”政策,改变地方政府将PPP视为向中央要政策、要资金的融资通道观念,转而主动吸收社会资本,保障项目质量,加快实施进度。第三,建立到位的监督机制,坚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的原则,避免在合作过程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暗箱操作和利益输送等问题。

  四、创新融资方式,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参与,为PPP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考虑到大多数PPP项目周期长、金额大,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金融服务。因此,赖小民代表建议:一、出台相应优惠政策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参与。目前仅政策性金融机构尤其是国开行方面对PPP政策支持相对较多,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政策尚不明朗,因此需要进一步出台更多优惠政策,提高各类商业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二、引导保险资金参与。考虑到PPP项目投资具有相对周期长、风险低等特征,该项目适合与保险资金合作,以此推动保险机构成为PPP市场的重要参与方;三是通过基金引导各方资金参与。利用基金特有的方式,处理好项目期限长和社会资本期限短的关系,引导各方和不同期限的资金参与合作PPP项目。

  代表委员小资料

  赖小民,籍贯江西瑞金,1962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党校研究生,高级经济师。1983年7月在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参加工作;现任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更多报道请见“中国信心——2016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经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