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1日讯(记者 崔文苑 白海星)曾经上海每用6度电,就有1度来自安徽淮南市。像这样有名的一大批资源型城市,曾是安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今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这些城市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升级发展。另一方面,安徽工业化率、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服务业发展均处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提升安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已迫在眉睫。
图为中国经济网记者崔文苑(左)在采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右)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3月10日下午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说,去年以来安徽省一直在反复作调研,希望找到培育新动能、加快调结构的新路径。“去年是‘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关键时期,一定要把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写进规划纲要中。”张韶春说,最终敲定在安徽整个“一盘棋”的调转促行动计划中,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突破口已找到,行动计划如何实施?“去年开始,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聚—形成基地’思路,安徽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并以此为更高层次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张韶春进一步介绍说,这14个在建的产业基地,有一大批项目做支撑,其中2015年滚动实施544个重大项目,总投资4000亿元。“到2020年,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税收突破500亿元,形成产业配套完备、创新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规模效益显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群体。”他说,这些基地将逐步增加到20个左右。
基地建设的顺利推进,也促使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阔步走上经济发展“主战场”,成为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去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8921.5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上年的20.2%提高到22.4%,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由40.3%提高到58%,拉动全省工业产值增幅3.5个百分点。”张韶春说。他以合肥新站区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例分析表示,目前合肥已拥有京东方、彩虹、乐凯等一大批企业,形成以面板为核心,液晶玻璃、光学膜、偏光片等上游配套和下游终端的产业体系,拥有现代显示技术重点实验室30多个。随着盈利能力全球第一的京东方10.5代线建设,合肥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事实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带动的不仅仅是“高精尖”的技术产业发展,更将发挥“突破口”的引领作用,推动行动计划里其他9大工程的建设,比如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对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对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支撑等等。“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必须强化保障,汇聚强大合力。”张韶春说,去年以来,安徽采取几大措施推动基地建设。比如,自2015年起每年安排20—30亿元专项引导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新产品研发和关键技术产业化等。再如,设立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和三支子基金群,通过财政注资、引进社会资本等方式4年内将募集资金300亿元,为基地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此外,强化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基地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按需申报,在省级预留建设用地指标中优先安排解决。“还加强对第一批14个基地发展的动态监测和分析评估,重视协调调度,对重大项目实行月报送、季调度、年评估。”他说。
为将调转促落到实处,不仅要“大处着眼”搞战略新性产业基地建设,还要“细处用功”抓好每个项目的落地。“安徽从2003年开始就有自己的一套抓项目落地的做法,在新形势下,去年开始创新‘四督四保’制度,来促进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促进项目落地、投资计划顺利实施。”张韶春表示,所谓“四督四保”就是督查新建项目来保障开工率,督查续建项目保证竣工率,督查竣工项目保证达产率,督查储备项目保证转化率。这一创新制度的实施,切实推动了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建设,目前合福高铁、宁安高铁、安庆电厂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运;淮水北调工程干线具备通水条件。据统计,2015年全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743.4亿元,占安徽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4.8%,为年度计划的119.5%、同比增长9.6%。
“今年安徽要完成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600个以上、建成600个以上,年度计划投资10098.65亿元。”张韶春说通过2016年亿元以上重点项目的安排,实施一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重大产业类项目,将发挥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增后劲的关键作用,进一步促进安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代表委员小资料:
张韶春,男,汉族,1963年8月生,安徽庐江人,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安徽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现任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兼任安徽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更多报道请见“中国信心——2016全国两会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