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王海波委员:应建立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2016-03-10 19:26:00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 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玮/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0日讯(中国经济信息记者 张继勇)3月10日在昆泰酒店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想落实好脱贫攻坚责任,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建立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脱贫攻坚总目标。王海波委员表示,这是对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所做的庄严承诺,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全力以赴的加以推进。

  王海波委员说,目前贫困对象的识别采取的是最低收入加规模控制的方法,即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63元作为农村扶贫识别标准。考虑到农户和村镇出于利益考量存在瞒报等问题,贫困识别方案同时又对贫困人口采取了规模控制,按照2013年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发布的乡村人口数量和低收入人口发生率,将贫困人口识别规模按照市、县、乡、村的方式逐级分解,行政村内部通过农户申请、民主评议、逐级审核的方式识别到户。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贫困识别的成本、提高了识别效率,但也造成了一系列贫困识别的靶向偏离。所以精准识别才是靶向治理的基础和核心。

  五中全会之后,中央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为此下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为了落实好脱贫攻坚责任,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省主要领导与中央签订了“军令状”,形成了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局面,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

  王海波委员表示,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按照《关于改革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的意见》(国开发(2014)9号)精神,中央及省财政扶贫资金总量的70%以上要用于产业扶贫项目,实施中需根据每户具体的致贫原因和贫困特征有针对性地确立产业扶贫项目,即一户一策,并通过层级审批获得相应资金。这一规定本意是想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让贫困户由接受“输血”转向自我“造血”。然而现实中,帮扶人员和贫困户,可能多不具备相应的指导和实施能力。根据精准扶贫的要求,扶贫资金是针对贫困户个体设置的,资金主要用于个体层面的经济行动与项目推动。因此,无论到户资金采取何种形式,每户实际可获得的资金额有限,对于很多产业项目而言,不仅难以达到项目启动规模,也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王海波委员建议:

  将以收入为核心的单一贫困识别标准转变为以资产为核心的多维贫困识别标准,并计算综合贫困指数

  以“人均资产状况”替代“人均收入”判断建立多维贫困识别标准,从多角度设置细分指标,对农户进行细分指标量化和综合贫困指数计算,识别致贫原因、贫困深度,提高帮扶的精准性。

  兼顾扶贫开发与扶贫救济,救济扶贫资金到户,开发扶贫权益到户、资金到村,并建立完善的利益分享机制

  根据多维贫困指数,区分贫困户的层次、差别施策,提高救济的精准性。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使开发扶贫超越传统的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实现做单一农户不能做或做不好的事情。

  扩大建档立卡数量,推进数据建模、分析等增值服务

  将进入扶贫管理信息系统的农户数量扩大到目前规模的1.5-2倍,加大监控范围,提升系统外真贫户获得关注的几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等合作,对扶贫管理系统数据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推进数据建模、分析等增值服务,为扶贫提供决策依据。

  建立并完善基于多维贫困治理的考核机制

  综合考虑不同贫困户致贫原因的复杂性和贫困深度、脱贫难度等方面的差异,设置考核办法。根据贫困户在不同致贫原因和贫困表现上的初始差异及改善程度,细化考核。救济性扶贫,更多地考虑扶贫对象选择和资金使用是否合理、资金到位是否及时。开发性考核,更多地考虑产业发展状况和农民增收情况。确定合理的考核周期,使之既利于进行过程控制,又不易引发短期行为。

  代表委员小资料:

  王海波 ,博士、研究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河北省植物基因工程中心主任,河北农大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

   更多报道请见“中国信心——2016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经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