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中国“80后”种粮大户:享受“职业”农民生活
2016-03-07 21:07:00
 

  新华社南昌3月7日电(记者秦宏)“老水牛路过的水田上空,飞过试飞的植保无人机。”春耕备耕时节,出现在江西农村的这幅图景是中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注脚。随着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返乡创业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

  告别传统耕作方式,规模化、机械化和科学化种田干得轻松,赚得多、闲暇时间多……以前从没想过会去种田的江西“80后”小伙张俊杰,喜欢上了农民这个职业。

  “现在规模化、全程‘机械化’种田,逐渐把以前畜力、人力做的事情都承包了。农村用水牛耕田的越来越少,“铁牛”才是种田的宝贝,无人机都飞进了农田。”正在整修耕田机械的江西丰城市小港镇种粮大户张俊杰笑着说。

  张俊杰感叹道:“吆喝老水牛耕田的号子,弯腰弓背插秧的场景,坐在田埂上吃饭的农民……今后怕是只存在于记忆中。”

  拥有大专学历的张俊杰今年34岁,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但他以前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职业会与种田挂上钩。

  “我父亲是镇里的老农技师,我的爷爷、外公、舅舅都是传统的老农民。以前春耕是‘二牛抬杠’,插秧是‘肩挑手插’,收获时镰刀割石磙碾……”张俊杰说,以前在他的印象中,种田就是和“泥土”打交道,风吹日晒,又脏又累,还赚不了多少钱。

  大学毕业后,张俊杰辗转多个沿海省份打工,也开办过工厂。虽然见识多了,但离家太远照顾不了家人,且由于经营不善,他在城市的几次创业都没成功。当看到部分人通过流转土地种田赚了不少钱,他把目光重新投向了家乡那片土地,投向了规模化和科学化种田。

  2009年到现在,张俊杰流转种植的土地已经从180亩增加到了1700亩。由于头脑灵活,他种田的方式与祖辈们有了天壤之别。目前,他的不少田里已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科技化土壤肥力专业测土配方管理,以及专业化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粮食产量、品质,增加了收入。

  “以前一头水牛每天只能耕几亩地,人工打药施肥每人一天也就完成十几亩地。现在一台机器每天可耕五十亩地,打几十亩稻田的药,无人机植保更是可以达到两三百亩一天的效率。很多大型农业机械上还自带空调,人干活也不受罪。”张俊杰指着矗立在稻田旁的生物杀虫灯说,现在农田杀虫都用性引诱剂了,节省农药的同时还减少稻田损失。

  一年之计在于春。去年收入近四十万元的张俊杰说,今年他还要调整经营结构和经营方式,种水稻的同时,再种一些绿色蔬菜、养一些生态家禽,并开网店卖自己的农产品,进一步提高收入。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的江西,仅2015年第三季度外出从业人员返乡人数就有1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4.3万人。2015年9月,江西省为鼓励更多人返乡创业,出台政策明确今后将在财税、金融和创业指导方面,给予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更多支持。

  “以前打工一年只能赚几万块钱,属于自己的时间也少。现在每年种田收入几十万,还有三四个月的农闲时间可以陪家人出去旅游或者做其他‘活计’,我很享受现在的‘职业’农民生活。”张俊杰说。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社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