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张惠代表: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是威海的机遇
2016-03-06 09:25:00
 

全国人大代表、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惠。中国经济网记者彭新/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6日讯(《经济》杂志记者 彭新)山东威海与广东省珠海、广西北海、福建厦门并称“三海一门”,是中国四个最适宜居住的海滨城市。在这四个海滨城市当中,威海是唯一的北方城市。人们在寻找“宜居之所”的同时,对“宜业之地”也相当关注。毕竟,宜居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经济基础,宜居城市与宜业城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了让广大读者更进一步地了解威海,《经济》杂志社记者在全国“两会”期间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惠。

  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抢抓机遇

  记者:目前全国的经济形势,可以说,大有希望,但困难重重。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威海的经济形势有何特点?

  张惠: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发展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和全国一样,威海的经济增幅也有所回落。2015年,威海的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5%,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3.1%,总体情况应该说是平稳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有好。但是这样的增幅,对威海而言,已经是多年来的低点,稳增长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站在全国的角度来横向比,威海属于形势好的,但纵向上和自己比,现在是比较困难的时期。2016年的经济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甚至可能更加困难,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不小,面临的挑战仍然很多。

  从另一个角度看,速度换挡的同时,也伴随着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能转化为动力,倒逼转型升级,倒逼提质增效,推动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在应对风险挑战之中,也孕育新的发展机遇。另外,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也给我们深度开放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这对威海来说是个特殊的机遇。

  记者:我们走过很多地方,看到的情况是,有一些困难是有共性的,但各地还是各有一些不同的问题。威海除了共性的困难之外,有什么特殊的困难?

  张惠:威海是一座生态宜居城市,也是一座开放前沿城市,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投资环境都比较好,不仅宜居而且宜业,对外来投资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去年全市实际到账外资增长10.7%,在当前这样的困难形势下是非常不容易的。投资者的选择,就是对软硬环境的认可,但是我们也感受到招商引资的压力越来越大。

  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企业的投资意愿普遍不足。出于防风险的考虑,金融机构放贷也很慎重,中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依然突出,创新创业者有好的项目也很难找到资金。不仅如此,着眼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招商引资的标准越来越高,项目准入关把得越来越严。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有效投入。如何把招商引资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实现投资规模与投资质量同步提升,同时又能接受生态环保的考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极具挑战性的难题。

  来参加全国“两会”之前,我们召开了全市精准招商大会,引导各级各部门主动转变招商思路,改进招商方式,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和转型升级导向,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力争在“引强”、“选优”和"招才引智"上取得新突破。我们的招商部门和各开发区也都积极开动脑筋,推进主导产业补链式招商、新兴产业龙头式招商、现代服务业拓展型招商,努力把更多符合威海产业发展导向的项目引进来,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

  在深化改革创新中寻求突破

  记者: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您能谈一下2016年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吗?

  张惠:今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确实找准了矛盾,抓住了要害,点中了穴位。

  对当前的经济下行,我们一定要认清它的性质,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周期性的情况,咬咬牙就挺过去了,但结构性的就必须实实在在地去调整。结构性问题的特点就是不能等,不主动应对,就会步步被动。根子上的问题不解决,就算形势好转,也会跟不上步伐。因此,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性改革,希望在形势好转之前就能够调整到位、转型到位,顺利迎接新的跨越。

  抱着等一等、看一看的思想,舍不得调整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产能,我觉得是一个误区。“去产能”不等于“去企业”,可以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盘活企业,让“僵尸企业”起死回生。例如造船业,在航运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受到严重冲击,一些在建的船被业主弃单,拖累造船企业。我们采取战略重组的方式,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兼并困难企业,达到盘活资产、激活产能的目的。

  对于产能过剩行业中的优势企业,也不能因为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而止步不前。优势都是相对的,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够保持竞争力。例如轮胎行业属于产能过剩行业,但威海的轮胎企业由于技术上领先一步,产能利用率和市场占有率都比较高。我们依然引导企业自我加压,主动参与行业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高端路线,研发雪地胎、航空胎等高端产品,通过走创新发展的道路,提供高端供给、优质供给。

  记者:您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在目前是有共性的。在调动企业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威海市是怎样做的?

  张惠: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确实是个共性问题,但每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不同、实际情况不同,解决问题也没有统一的“公式”。我们坚持积极主动作为,有扶有压,既强化政策扶持正面引导,又强化制度约束倒逼改革。

  有效供给不足,表现在质量、服务跟不上,主要原因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我们在支持企业创新方面不遗余力,“十二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6.2%。出台专门的工业技改贴息政策,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高端装备,去年引导企业新上先进生产和检测设备1450台。今年我们又对技改扶持政策进行了调整,进一步降低贴息门槛,扩大政策适用范围,并新增“机器换人”专项资金,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对供给升级的倍增效应。

  我们坚持生态立市、科教兴市、产业强市,把绿色发展作为底线,作为硬约束,作为倒逼转型升级的手段。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在别的地方能商量,在威海这里行不通。威海的一家玻璃企业原来用的是行业通用技术和设备,严重超标排放,我们就按天处罚,环保的倒逼,使得企业大投入进行技术改造,不仅在行业内率先实现达标排放,产品质量还提升了一个层次,企业的竞争力反而上升了,这也是倒逼出来的效果。

  在适应和驾驭规则中扩大开放

  记者: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您认为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开放的难点和重点是什么?

  张惠:掌握开放发展的主动权,要求我们在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同时,更加重视研究好、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类规则”。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等一系列新规则,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抱怨吐槽是没有用的,我们必须学会适应并驾驭这些规则。面对经济全球化新趋势,谁掌握规则,谁就能争取主动;谁研究透规则,谁就能抢占先机;谁利用好规则,谁就能占据优势。威海是中国距离韩国最近的城市,能够和仁川自由经济区一起成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就是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抓住对韩开放这个“牛鼻子”,积极主动研究规则、驾驭规则,才争得了先行先试机会。在此基础上,今年又争取到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政策含金量非常高,为我们抢抓开放新优势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我国长期存在“两个市场,两个标准”的问题,有的出口产品质量标准明显高于内销产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要加快推动产品质量标准 “同线同标”。这方面威海已经有了成功的尝试。例如在食品农产品方面,我们坚持“内外统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一个标准,以出口倒逼机制,促进食品农产品质量全面提升,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首个中韩共建国际食品安全示范区。威海的一家食品企业就曾经将出口到日本的400多吨价值1000多万元的未达标产品全部销毁,达不到国际标准的产品也坚决不在国内市场销售,绝不让不合格的产品走出厂门。当然,按照国际标准做产品,成本提高会很大,但企业只要坚持下去,努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就一定能够充分挖掘13亿人口的国内市场,拓展60亿人口的海外市场,促进两个市场联动融合发展。

  代表委员小资料:

  张惠,女,汉族,1967年4月生,山东烟台人,在职研究生文化程度,1989年7月参加工作,198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威海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党组书记。

  更多报道请见“中国信心——2016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经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