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信托坏账腾挪术
2016-02-29 07:28:00
 

  中国信托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5年信托业数据显示,行业去年底不良率为0.6%,远低于同期商业银行不良率1.59%,但这一数字受到质疑。有业内人士指出,真实的信托不良率要比官方披露的数据更高,信托公司有很多方法粉饰风险项目,包括通过发新还旧延缓风险,通过资金池、产品间交易掩盖风险等。就在质疑发出不久,平安信托被银监会处以罚款,原因正是“资金池业务投向不合规”,这似乎印证了前述报道中的说法。

  0.6%的背后

  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末信托业风险项目数为464个,资产规模为973亿元,环比下降10.16%。在这些风险项目中,集合类信托占比为61%,单一类信托占比为37%,对应16.3万亿元的信托资产规模。去年底不良率为0.6%,比三季度末的0.69%略有下降。复旦大学信托研究中心主任殷醒民称,随着信托业资本实力扩充和信托保障基金实施,信托行业整体风险可控,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

  不过,看着前期略为野蛮扩张的信托,在宏观经济疲软的环境下风险频发,对于0.6%不良率的真实度,市场上也有了质疑的声音。有业内人士称,真实的信托不良率要比官方披露的数据更高,被曝光的违约案件也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大量违约风险被掩盖了。

  无巧不成书的是,在质疑声还没有消退之时,银监会披露了一则信息显示,平安信托因“资金池业务投向不合规”被深圳银监局处以980万元罚款。这恰与前述猜测不谋而合。

  平安信托是信托业排名前列的信托公司,一定程度上是行业标杆,那么其他公司是否也有类似做法呢?有信托业内人士透露,以资金池接盘风险项目,在业内很普遍,也并非难事。信托公司可以通过一定交易设计,在满足合规性的前提下,接盘信托风险项目,从而掩盖风险。其中一种模式是多次发行信托计划,然后投向单一项目,通过期限错配降低资金成本,形成“一对多”的结构。另一种模式是信托公司滚动发行现金管理类信托计划,并设置每个工作日或者一定期限的开放期。此外,还有信托募集资金完全投资于信托计划,被称为TOT信托,即资金池业务。

  不论信托公司以何种方式接盘风险项目,毫无疑问的是,信托业有尚未浮出水面的不良隐患。好规划网分析师宋华荣表示,产生这些不良因子的原因在于,2010年之后政府收紧信用,信托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也迎来爆发式发展。但发展迅猛且管理较为粗放,一些项目集中在2014年、2015年到期,加上宏观经济下行、实体经济较差,企业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期偿付,进而导致信托项目坏账增多。

  三种腾挪术

  业内人士介绍,信托公司隐瞒坏账的手段主要有三种,除了上述利用资金池、产品间交易掩盖风险之外,较为常见的还有通过发新还旧延缓风险暴露和用信贷资金垫付。

  通过发新还旧延缓风险的情况一般分为两类。如果融资方经营困难,存在资不抵债、基础资产贬值情形,信托公司所谓以时间换空间再续贷给融资方的操作,并不能够真正化解风险,反而会造成更大风险;如果融资方是短期现金流不足所引发的流动性风险,信托公司再续贷给融资方,风险经过缓释后一般可以化解。

  没有浮出水面的风险项目该不该直接扣上“不良”资产的帽子?业内也有不同看法。用益信托研究员廖鹤凯表示,不良率的计算,重点在于如何界定不良资产。他认为,所谓的不良资产,指的应该只是暴露了的一部分,而前述质疑中提到的被掩盖的风险资产,还有可能通过一些手段去处理,在产品到期时能够实现兑付、违约没有成为事实的,严格来讲不能称做不良资产。

  廖鹤凯进一步举例表示,如果项目资金受到诈骗,公安机关立案后,没追回来的坏账应该确定为不良。而另一种情况,假设项目用于投资某房地产,该房地产公司流动性出现问题,到期了一时筹不到钱,但抵押物充足的话,信托公司可以用自有资金池缓解一下,后续再完成追缴过程。后续过程中,房地产公司可能把房子都顺利卖掉了,这样投资者和信托公司都没有损失。即使最终该房地产公司破产,彻底还不上钱,还有相应的金融机构如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置。“所以,重点在于现金流和资产平衡的关系,资产没有变动,就看其能不能产出、生成后续的资金流。”

  对于深受信托公司青睐的资金池业务,廖鹤凯表示,资金池业务本身没有问题,只要信托公司操作规范,资金池不仅能够提供较好的流动性,还能够帮助信托公司降低融资成本。“比如我有10个项目,分别需要募集500万元,单独出计划很繁琐,会增加成本。所以可以选择放在一起,利用资金池把资金打散,‘多对多’且分期来发。”廖鹤凯说道。

  事实上,资金池的不透明性对监管有着不小难度,因此监管层在资金池操作的规范性上提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4月,银监会出台了“银监99号文”,要求信托公司不得开展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等,核心目的就是希望每一笔信托资产能够和基础资产一一对应。这样,一个信托项目出问题,风险比较透明,资产质量也比较透明。

  投资者如何防“踩雷”

  监管层对信托公司的约束远不止于此。据了解,对信托体系来说,每个流程都有严格的监管规定。例如发行产品需要报备,一项标准不符合都不能通过。对于操作中的违规,从平安信托被处罚事件也可以看出监管的力度很严格。廖鹤凯表示,信托公司操作的合规性基本没问题,目前整体以平稳为主,包括问题解决能力较强,没有出现大面积违约事件。且近年来监管层推出了信托保障基金等政策来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发生兑付危机,银监会也接受相关投诉。

  尽管合规性无需担心,但产品的风险无疑具有一定差别。宋华荣表示,选择信托产品有几个避开“雷区”的捷径,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去产能或将使得更多信托风险爆发,投资者可从信托投向、信托规模、信托交易结构等方面避免“雷区”。

  从规模方面考虑,可规避融资规模过大的项目。有业内人士明确指出,融资规模过大,指的是单个项目融资规模超过8亿元。对于管理机构而言,项目规模越大意味着单笔的收入会越高,管理的成本会越低,但是对投资人而言意味着风险越大。

  此外,交易结构方面尽量规避不清晰或者过于复杂的信托。所谓交易结构不清晰,即指嵌套模式复杂,剪不断理还乱,比如信托套资管、资管套信托或者信托套有限合伙。据优选财富数据研究中心统计,近几年到期出现问题的项目有30%都是因为交易结构太复杂。

  对于投资者而言,可以选择寻求一些规避风险的窍门,而若想做出更好的判断,还需要对行业有整体认识乃至对经济大环境的观察。廖鹤凯表示,例如从项目投向考虑,以大方向来看要规避矿产等产能较大的项目,因为矿产类产品的抵押物价值难以评估,且矿产资源类信托产品涉及的矿业权归属混乱,加上煤炭市场行情趋弱,煤炭维持低价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善太多。但尽管煤炭行业整体不景气,也有产出好的区域,这属于局部经济,不能通过一个大方向去判断,且每个行业都还在发展,机会总是“风水轮流转”的。

  北京商报记者 刘泽先 程维妙/文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北京商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