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上海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16-02-17 06:13:00
 

  在过去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围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吸引全球人才创新创业,上海持续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实施更加开放的国内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办法》等文件相继出台,充分体现了上海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既有以科技创新争当“弄潮儿”的紧迫感,也有勇立潮头的信心和决心。

  “上海发展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中央要求我们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我们必须依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重构城市发展动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表示。

  大视野下重新定位

  近10年来,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科技创新不仅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也是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主攻方向。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代表,上海要努力实现“全球城市”和“中心城市”的站位,进而集聚和配置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创新资源。

  上海的禀赋是什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上海的资源优势?

  众所周知,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底蕴深厚,并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的传统;除国企传统优势明显外,上海的外企优势尤其明显,近年亦有众多知名民企产生或落户;上海各类科研人才尤其是中高端人才的集聚度也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2015年,上海科学家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论文18篇,占全国的四成;300mm大硅片正式投产;国内首款5.6寸LED柔性显示屏实现突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全市生产总值的3.7%,国内外研发机构总数达到396家。

  在反复研究自身资源禀赋,反复思考世界经济大势并与国际水平对标之后,上海创建科创中心蓝图的框架逐渐清晰:到2020年前,上海要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并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到2030年,着力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在服务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经济合作和竞争中发挥枢纽作用,初步形成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最具活力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在此基础上的最终目标,是“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分步走的设计,意味着在十数年的建设周期中,上海打造的科创中心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但也需要尽快从关键领域实现突破。韩正表示,上海正在落实四件事,一是着力破解制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制度性瓶颈;二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三是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四是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项目。

  四件事集中在一点上就是解决人的问题,人才是制胜关键。于是,面对创新路上的种种“疑难杂症”,上海首先开始在人才问题上动真格,大力突破人才管理瓶颈。

  不拘一格拥抱人才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建设科创中心,必须用好人才这个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让各类人才近者悦、远者慕。”韩正表示,“说到底,就是一句话——放开,放开,再放开。放开就是最大的支持,只有放开才能搞活”。

  韩正的话引发了诸多创新创业人的共鸣。比如,“起点创业营”创办人、著名投资人查立说,初创企业因融资和退出造成的股权变更时有发生,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的股东通常由多个职业投资人组成,很难按照要求同时到场办理手续。

  实际上,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调研中,发现人才引进和管理上的体制机制问题不止这一种:荷兰来上海留学的毕业生如果想进在沪的荷兰企业工作,他必须要回荷兰工作两年,才能到上海工作;某领域的国外顶尖人才,因超过60岁无法办就业证,也同样不能在沪工作……

  桩桩件件都关系着人才的切身利益,事事处处都牵扯着多个部门的管理体制,怎么破?

  上海市委副书记应勇告诉记者,为破解难题,上海这一次在引进集聚、使用评价、分配激励、创新环境4个环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引进集聚上,上海重点简化外籍高层次人才申办永久居留证程序、改进外国专家证办理、优化外籍人才创业生活环境等,吸引全球人才。针对国内人才,重点改进人才居住证积分、完善直接落户政策等,更加突出创新业绩和贡献等市场评价标准,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政策倾斜力度。2015年9月,美籍华人、上海亲合力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辰领取了首张《上海市外籍高层次人才办理人才类工作居留许可推荐函》,3年后,他就可以申领到“中国绿卡”。

  在使用评价上,上海坚持在使用中评价、让市场主体去评价,把人才评价权、使用权真正放还市场。上海新出台的人才新政明确了一系列鼓励办法,比如鼓励科研人员在职离岗创业、允许企业家和企业科研人员到高校兼职等,就是要打通科研人员便捷流动、优化配置的通道,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库。

  在分配激励上,上海将把创新成果与个人利益、企业效益、城市长远发展联系起来,加大对科研人员股权和绩效激励力度,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探索成果转让财税改革试点,努力让科研人员通过创新获益,实现财富和事业双丰收。

  在创新环境上,上海大力培育“众创空间”,使人才能够在一个个“摇篮”中茁壮成长;针对最受关注的住房、医疗以及子女教育问题,上海也分门别类出台了详细政策,努力解决在上海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

  “截至目前,上海人才总量已经超过473万人,常住上海的外国专家超过8.8万人。将来,我们要依靠市场机制和开放办法,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应勇说。(经济日报记者 吴 凯 李治国)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