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南发布 预申报书只需3000字
2016-02-16 18:51:00
 

  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16日讯(记者 董碧娟)2月16日,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备受期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正式亮相。中国经济网记者从科技部了解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采用“预申报书+正式申报书”的“二步”申报评审方式,即先由项目申报者提交3000字左右的预申报书,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简要说明创新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经过首轮专家评审后,遴选出3-4倍于拟立项数量的申报项目,请项目申报者再提交详细的正式申报书,进入答辩评审。科技部副部长侯建国告诉记者:“这一做法将很大程度上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避免不必要的申报准备工作。”

  除此之外,跟以前的科技计划相比,新启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有哪些创新亮点?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了科技部、财政部相关负责人。

  聚焦国家战略全链条设计

  据科技部副部长侯建国介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项目形成机制上,紧密围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互联网+等国家战略,广泛征集各部门、地方、行业协会、企业等科技创新重大需求,共同凝练形成8个方面62个任务方向。共有50多个部门、20多个行业协会及相关地方参与各个实施方案的整体规划。

  在重点专项论证布局上,充分发挥特邀咨评委的咨询评议作用,以及部际联席会议决策机制。特邀咨评委委员、大同行专家和小同行专家相结合的咨询评议方式,既确保重点专项任务与国家战略保持一致,又从专业和细分的视角出发,保证重点专项技术路线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通过部际联席会议决策,形成了59个重点专项的总体布局和优先启动36个重点专项的相关建议。

  在专项目标任务设计上,体现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各重点专项的任务目标体现出较强的整体性,上下游部署和横向布局的任务不是简单“拼盘”,而是相互关联、有机衔接,具有“不可剥离性”,改变了原来按照不同研发阶段分头支持的做法,实现上下游研发活动间的快速传导和相互促进。

  突显服务意识强化公开透明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指南编制和组织申报上,更加体现服务意识、尊重科研规律。除了采取“预申报书+正式申报书”的申报评审方式外,在同一指南方向下,如有不同技术路线、均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申报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在项目执行中按期严格评估,及时调整聚焦。此外,加快进行首批7家专业机构的全面改建。据了解,首批7家专业机构包括4家科技部下属单位 、1家农业部下属单位、 1家工信部下属单位、 1家卫计委下属单位。

  在信息公开方面,发布重点专项申报指南时,同步公布指南编写专家组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形式审查责任人等,力求在项目管理源头就公开透明、责任明确。同时,整理了项目申报常见问题答疑,将与指南一起公布到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上,方便申报者查阅。

  在专家回避制度方面,特邀咨评委委员及参与重点专项咨询评议的专家,不能申请本人参与咨询和论证过的重点专项项目;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和年度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请和评审相关的重点专项项目;项目评审专家在遴选和具体评审中,也严格执行相关回避条件和要求,将“运动员”和“裁判员”彻底分开。

  减项目不减投入

  “这次改革不是简单地减少项目,而是在整合过程中,建立更加高效的立项、评审、验收过程,真正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我国创新的源头供给能力。”侯建国说,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改革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尤其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全链条地放在一起,如何一体组织、分段实施、分段评价,仍需要不断探索。

  政府不再直接管项目,而是在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上,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这是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那么,专业机构是否具备这个能力呢?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张晓原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这7家单位对项目管理并不陌生。因为原来在司局管理项目时,这些机构都提供过支撑,做了很多具体工作。由于政府公务员不可能一个人长期呆在一个岗位,3年或5年需要轮岗,不利于项目管理人才的专业化。由专业机构来管,可以克服这个弊端,这也是国外的做法。“希望将来这些机构尽快地剥离跟项目管理无关的职能,更加聚焦和专业化。”张晓原说。

  “我们不会因为科技计划的调整改革而减少财政对科技的投入。”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霍步刚强调。他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在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过程中,会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数额会大幅增加”。另外,会加大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稳定经费的支持,以鼓励他们自主研究,尤其是年青科研人员的自由探索。

  附: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9类重点专项

  1、“纳米科技”重点专项

  2、“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重点专项

  3、“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

  4、“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

  5、“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6、“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

  7、“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8、“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重点专项

  9、“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经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