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廖岷:截至2015年末 上海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0.91%
2016-01-21 17:22:00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21日讯(记者华青剑)今日,在银行业例行发布会上,上海银监局党委书记、局长廖岷表示,“十二五”期间,上海银行业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取得了新的实效。截至2015年末,上海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0.91%,比2014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比2010年末0.80%只上升0.1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480亿元,比2014年年末增加53亿元,关注类贷款实现双降,余额和比率分别较2014年末下降225.4亿元和0.6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增长趋势整体趋缓,上海银行业在风险管理和防控方面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廖岷指出,过去五年,在防范无论是传统信用风险,还是各类新型风险方面,上海银行业做到了“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前瞻精细的风险管理。在传统信用风险方面,经过过去五年持续努力,我们前瞻化解了辖内具有区域性特征的钢贸授信风险,钢贸表内外授信余额已从2011年末严重超融资的2200亿元缩减到2015年末的正常贷款296亿元。其中,成功重组、回收信贷资产约1400亿元,这为上海银行业整体转型升级和抵御未来风险压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在新型风险领域,由于上海银行业创新活跃,资产负债结构转型早,上海银行业总资产约13万亿元,其中非信贷资产已达7.7万亿元,超过信贷资产,另外,批发性融资占比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各类资管业务、理财业务、财富管理、跨境投融资业务、资金业务、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等较为活跃,与之相对应的各类新型风险的防范上,上海银行业也不断提升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能力。

  二是坚持持续严格的风险隔离。我局坚持督促银行业既重视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的风险传染的隔离,也重视社会各类风险向银行业的传染。比如,我们持续重视员工行为管理、重视网点基础管理、重视案件风险和员工异常行为的排查。

  三是坚持机构与监管的良性互动。过去五年中,上海银监局就铜融资、票据、信用卡、贸易融资、商业房地产、互联网机构冒名销售银行理财产品、“伪基站”短信诈骗等多个风险发出风险提示和风险预警。各银行对此普遍重视,切实落实有关监管要求,辖内较好地防范和排除了一系列潜在风险隐患。

  四是坚持推动风险管理、监管与机构业务复杂性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步进步。我局多年来持续提升对辖内各类重点风险的研究、动态监测和及时预警能力。推动辖内银行加强跨境、跨市场、跨行业的各类风险管控,先后开展跨境投融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新型风险的压力测试,确保风险管理水平、监管水平与机构业务和金融市场发展变化的匹配度。

  五是坚持建立和不断完善各类风险防范平台和机制。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信息集成。例如,改进完善“银行业动产质押平台”。上线“上海银行业从业人员监管信息系统”。严格执行《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维护银行债权工作规则》,建立债权委员会,协调处置大额信贷风险。加强与公检法的沟通协作,推动江浙沪甬四地金融司法合作,提高案件审理效率,着力解决企业逃废银行债务问题,维护银行业良好的经营环境。与上海市税务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推进“银税互动”,有效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经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