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宁高宁“没有绘完的画圈”:中粮国际大粮商之路
2016-01-07 09:45:00
 

  海外网1月7日电 “如果有骄傲的事,今天的中粮已很不一样。如果有遗憾的事,中粮的画圈还没有绘完。”1月5日,掌舵中粮集团11年的宁高宁在调任中化集团前对中粮同仁这样说。“没有绘完的画圈”直指将中粮打造成为全产业链国际化大粮商的夙愿。

  在宁高宁任职中粮董事长期间,中粮的资产规模快速扩张,并开启全产业链和国际化建设,营收逼近全球四大粮商,但盈利能力的下降也使得其发展模式受到质疑。如今宁高宁的离开,被认为给中粮的国际化大粮商之路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营收逼近全球四大粮商

  11年间,伴随宁高宁主导的超过50起并购案,中粮的资产总额从598亿元扩张至4582亿元,增长6倍以上。中粮的国际大粮商之路也在此期间正式起步。

  2011年,中粮集团并购澳洲塔利糖业,首次布局海外粮源。

  2014年2月和4月,中粮先后收购荷兰农产品及大宗商品贸易集团尼德拉51%的股权和香港农产品、能源产品、金属矿产品全球供应链管理公司来宝集团旗下来宝农业51%的股权。两项收购耗资约30多亿美元,是当时国内粮油食品行业规模最大的海外并购。随着两项收购,中粮成为财富500强榜上排名上升最快的中国公司,由2014年的第401位上升至2015年的272位。

  2015年底,中粮又收购了来宝农业剩余的49%股权。至此,中粮在营收上进一步逼近由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ADM)、美国邦吉(Bunge)、美国嘉吉(Cargill)和法国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 Commodities)构成的全球“四大粮商”,——它们掌控者全世界约80%的粮食交易量。第四大粮商邦吉的年营收在570亿美元左右,而收购来宝农业后,中粮年营收大约可达550亿美元。

  此外,媒体报道显示,中粮在大豆等油料作物的压榨能力、大米加工能力、小麦加工能力等指标上,不仅在国内大幅领先嘉吉、邦吉等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与市场第一的丰益国际也十分接近。

  大规模扩张背后的主要驱动力,一方面是“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思路,另一方面是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根据宁高宁的规划,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全产业链巨头是中粮集团的终极目标。

  截至目前,中粮的336个分公司和机构覆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其中包括中国食品、中粮控股、蒙牛乳业、中粮包装、大悦城地产5家香港上市公司,以及中粮屯河、中粮地产和中粮生化3家内地公司。

  全产业链扩张远不止是量变

  宁高宁曾表示,“未来我们希望把全球化产业链建立起来,把全球质量最好、价格最低的粮食等农产品,用最有效率的物流、加工和服务,形成消费品,供应到所需要的国家,使中粮成为具有真正规模实力、运营实力、财务实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化公司。”

  这种思路在尼德拉和来宝农业两项并购中可见一斑。其有助于中粮在全球最大的粮食产地南美、黑海等地区拥有的优质粮源,并把它们与拥有最大粮食需求的亚洲新兴市场建立联系。宁高宁说,这会“大大提升中粮的供应链效率”。

  当然,并购的成功仅仅是一个开始。东方艾格高级农业分析师马文峰曾对媒体表示,国资管理氛围浓厚的中粮集团与来宝等外资企业的文化整合存在挑战。同时,由于粮食关乎国家安全问题,农业企业的中外合作一直较为敏感,中粮如何走稳还需要看未来表现。

  摆在中粮眼前的棘手问题是盈利能力的下降。中粮集团旗下上市公司2015年上半年的业绩显示,除蒙牛乳业能够保持利润增长以外,其余上市平台均呈现净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的局面,中粮集团目前的负债率已经高达60%以上。

  这被外界认为是全产业链模式的危局。有报道称,“11年的资本积累,对于这家与共和国同成长的中字头粮企仅是改革中量变的积淀。”资产规模的扩张不仅不能掩盖业绩的疲软,更使得产业链协同效应的成败更加凸显。

  宁高宁曾表示,中粮的并购是纵向而非横向,目的是加强各个板块的协同性。他希望用全产业链这根“竹签”,将整个中粮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该目标尚未实现。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不能在很短的时间段就给企业定性”,“中粮前期更像是资源积累,可能会存有扩张过快的问题,但随着内部整合梳理完成,这些问题都有望解决”。宁高宁也坦承,中粮是能够做成全产业链的,只是需要时间。

  如今宁高宁调任中化集团,中粮的全产业链国际化之路留下了更多的未知。(孟珂)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海外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