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消费旅游
招商银行:穆迪唱衰中国金融业理由过于牵强
2016-03-10 17:44:14
 

  3月2日,就在下调中国政府主权债务信用评级后,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宣布下调25家中国非保险金融机构的评级, 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12家中资商业银行、3家不良资产管理公司、3家金融租赁公司、3家证券公司和1家资产管理公司,评级展望均下调为“负面”。

  评级报告出炉后,市场并没有买账。消息公布当日,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沪深两市银行股全线飘红。国内舆论则是嘘声一片,有的从穆迪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出发,分析其评级效用不彰;有的从其“局外人”身份出发,诊断其业务理解不透;有的从其以评级胁迫公司牟利的“前科”出发,认为其居心叵测。

  不同的角度,所得结论均有道理,但要捅破穆迪的“硬伤”,最好是从评级报告本身出发。

  穆迪本次下调25家金融机构,依据是什么呢?从官方新闻稿看,其理由不在经济下行周期的资产质量,而主要是因为“未来政府支持力度可能削弱”。

  是的,你没有看错。并不是我们所关注的“坏账风险”,而是“政府支持削弱”。穆迪认为中国政府一边背着持续增长的负债,一边要冲刺改革目标,将会削弱对金融机构的支持,因此下调后者的评级——潜台词似乎是,如果没有政府输血,中国的商业银行就要出问题。实际上,中国商业银行作为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法人,早已拥有极强的独立发展能力。

  作为一家正经的评级机构,给出这种理由未免太过牵强。穆迪对此自有一套说辞,其依据为“银行和政府相关发行人的联合违约分析法(Joint Default Analysis,下称JDA)”。所谓“联合违约”,是指由于两个发行人互相关联,其中一方违约会增加另一方违约的概率。比如某企业的下游买家资金链断裂,应收账款收不回来,则该企业对外违约的可能性也会加大。正是出于这个逻辑,25家金融机构紧紧跟随中国政府遭到评级下调。

  穆迪的“硬伤”就藏在这个分析法里。新闻稿指明,其对商业银行的评级方法来自2016年1月7日发布的《银行业评级方法》(下称评级方法)。

  JDA的关键在于计算两个发行人之间的“相关性”,穆迪为此引入了“相关权重因子”(Correlation Weighing Factor)这一指标。评级方法并没有给出指标计算公式,从其描述看,与统计方法中的“相关系数”极为相似。

  了解统计学的读者都明白,要得出相关性的数值,必须有充足的历史数据作支撑。比如,通过政府债券与金融债券的历史违约记录,的确可以计算政府和商业银行的违约相关性。可是在中国,这两类债券的历史违约纪录均为零,根本无从计算。

  穆迪的做法是:把中国的金融机构分类,把“对政府的依赖程度”分为“非常高、高、一般”三类,并且强行赋予“相关权重因子”,分别为“90%、70%、50%”。(评级方法透露,在大多数情况下,穆迪均认为金融机构对政府的依赖程度“非常高”。)

  我们无从知悉评级报告的计算过程,但就方法论而言,一家不熟悉中国市场的评级机构,几乎是基于臆想来给中国的金融机构分类定性,并在不经计算的情况下强行赋值,很难说这有什么实际意义。甚至穆迪自身也在评级方法里承认:“考虑到数学模型应用于真实世界的内在局限,评级委员会要做出偏离计算结果的调整”。这差不多是承认,所谓的“联合违约”就是几个委员们举手表决的结果,只不过,这次他们投票要唱衰中国。

  幸好这几双在金融危机里推波助澜的“翻云覆雨手”,没有实力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掀起风浪。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