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穆迪公布了中国2015年度复评结果,除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Aa3水平不变外,另将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在下调中国评级展望后,穆迪还基于政府债务增加导致财政疲软的考虑,于3月3日将中国38家国有企业及授予评级的子公司、25家金融机构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
一般来讲,评级机构对一国金融机构的评级是跟随主权信用评级变化而变化的,评级机构通常在下调一国主权信用评级之后下调该国的金融机构评级,而这次穆迪下调我国金融机构的评级展望,也是跟随3月2日复评结果的一个行为。这反映了西方国家评级机构对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习惯性看空思维,但此举在事实和数据上不具有坚实的基础。
穆迪降低中国主权评级展望的第一个原因是中国财政指标减弱,债务具相当规模。然而截至2015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占GDP比重高达32%。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仅为2.3%。种种指标充分表明,中国政府的偿债能力远好于许多西方主要经济体。不容忽视的是,中国政府债务水平的提高是为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会在未来创造持续的现金流,并不是一种毫无产出的坏账投资。
穆迪调降中国主权评级展望的第二个原因是对外债务能力在弱化。但此次调降评级展望,也不会降低企业外债的信用基准,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成本没有影响。因为中国企业举外债,息率融资成本除了考虑国家风险评级外,还要考虑及人民币汇率、经济前景、企业本身特质等方面。而中国外债占比亦处较低水平,中国外债规模约1.5万亿美元,占中国生产总值逾10万亿美元约15%,中国M2货币供应达20万亿美元。穆迪调降中国主权评级展望对中国企业外债融资成本影响,应当相当轻微。
穆迪调降中国主权评级展望的第三个原因是政策的可信性及有效性存在减弱风险。然而,政策方面,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余地仍然较大。货币政策方面,中国的存款准备金仍处于历史次高位,有足够的调整空间来对冲资金流出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中国的利率水平在主要经济体中也是相对较高的,如进行调整也能发挥巨大的政策效果。而财政政策方面,近期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已经对经济的企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未来可操作的空间仍然巨大。
对于穆迪对中国银行业和金融机构的忧虑,可以用前不久中金公司经济学家们反驳海曼资本公司创始人兼基金经理巴斯的报告加以说明。巴斯认为“由于不良贷款因素,中国银行业的损失可能是美国银行业2008年金融危机损失的5倍。”而中金经济学家们指出了巴斯的三个错误:将截然不同的中国经济和1990年的日本经济相比较;使用贷款与经济产出的比例作为衡量中国杠杆的全面衡量指标;对中国外汇储备的衡量方法低估了中国的外汇储备。最后得出结论,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问题仍然处于可控范围内(前提是决策无重大失误)。从现实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增长较快,但行业不良率仍远低于2%,且3%以上的拨贷比为银行应对潜在风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此测算,即使银行体系的不良率上升到4-5%的水平,中国银行业也有足够的财务资源加以应对。
目前评级机构的国际信誉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受到广泛质疑。2011年,丹麦资产担保债券在受到穆迪的降级警告后,指数大涨6.3%至历史新高,穆迪的降级警告成了业内笑柄,其专业水准也受到了质疑。有报道称,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负责人将穆迪形容为“3A工厂”,在2000年至2007年间,穆迪共给予了4万多项抵押贷款相关资产3A评级。穆迪此项业务的营业收入也因此从2000年的6亿美元暴涨到2007年的22亿美元。穆迪的一位高管表示:“为了赚钱,我们把灵魂卖给了魔鬼。”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仍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虽然经济增速出现了放缓的趋势,但仍将保持6.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这一增长水平在全球也是数一数二的。同时,这种放缓是为了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更长时期内可持续发展的主动选择,是在有序、可控前提下的调整。中国的经济规模目前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中央政府的负债水平较低,完全有可能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而从外汇储备情况看,总量仍居世界首位,未来人民币不存在持续大幅贬值的基础,这些因素都为中国经济的稳定提供强力的支撑。穆迪如果仍然习惯性奉行双重标准、选择性进行评级,迟早要面对现实的惩罚和审判。(吴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