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生(右)做客南方报业两会全媒体直播室。 记者 王良珏 王诗堃 摄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接受专访,为推进对外开放支招 外贸企业“走出去”要成为“正规军”
8日下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做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两会全媒体直播室,接受南方报业专访,就当前国内国际贸易形势和走向进行解读,并为广东打造新一轮高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支招。
张燕生认为,中国亟需推动外贸模式转型升级,扶持外贸企业从“游击队”走向“正规军”。他建言,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广东可以把非洲作为新的重点开拓地区,鼓励扶持粤企走进市场广阔、国际竞争相对较小的非洲,将之作为广东企业锻炼国际化能力的重点方向。
分析世界贸易形势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拖累全球贸易水平
南方日报:今后几年,世界经济发展走势将会如何?
张燕生:我个人觉得,世界经济在未来几年中,都将保持一个中低速缓慢增长的态势,并且复苏过程中充满风险。比如,大宗商品价格下滑后,目前原材料出口国经济形势堪忧。美元加息升值以后,国际资本从去年开始显示出从新兴经济体大规模、高速度流向发达国家的迹象,这可能导致背负美元债的国家遇到债务危机。随着世界经济走向复苏,资本、货币、产业、原材料等各种经济要素依然充满了矛盾与风险。
南方日报:去年全球国际贸易下行压力比较大,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在哪?
张燕生:事实上,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凡是在经济全球化时期,外贸增长都充当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凡是世界经济减速时期,便会出现去全球化的迹象,外贸就会受累。
美国是如何走出低迷的?从短期看,靠的是量化宽松,这笔膨胀的美元钞票流向了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炒热了当地货币、房地产等各种资产,导致过去6到7年,世界资产的平均价格扶摇直上。从长期看,美国通过重振制造、创新和出口,以及对海外投资增税,试图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鼓励海外资本回撤美国,这事实上是一种以邻为壑的举动。在世界贸易格局中,不仅是美国,包括欧洲、日本,还有其他的发达经济体,现在都有各自为战、以邻为壑的趋势。从这个角度来看,贸易、投资、金融的保护主义正日益流行,这让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机会不断减少。
南方日报:未来,世界贸易能否说是一个去全球化的过程?
张燕生:现在存在着去全球化的现象,但还要看到另一种反作用在推动全球化。比如说中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就是希望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建设自贸区等举措,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借由中国的全方位开放,来推动全球化发展。
中国倡导的全球化的特点是“一个都不能少”。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中国的多边开放,而不是只针对小团体、小区域或是“哥们”的开放,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地球村里。
研判中国外贸发展走向
外贸对经济增长作用已显现拐点性变化
南方日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去年的外贸进出口额未能完成预期的目标,如何看待这个变化?
张燕生:从数据上看,去年外贸表现并不好。但再看中国占全球市场的出口份额,从前年底的12.4%上升到去年底的13.4%,说明中国的外贸在全球还是属于优等生。
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8%,外贸年均增长接近于20%左右,就是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外贸都是拉动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引擎之一。但是2012年以来,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全球经济减速,全球外贸的总体表现不好,导致过去3年中国的外贸也不好。这说明,外贸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作用发生了拐点性的变化。
南方日报:您认为中国能成为优等生的原因是什么?其中又表现出哪些积极因素?
张燕生:2008年的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从2009年到2015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41%,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50%多,也就是说中国的外贸增长,是在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的情况下实现的。一方面以人民币标价的东西越来越贵,另一个方面大宗商品价格在2012年以前不断攀升,表明中国的劳动力、土地、环境成本都在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外贸企业取得现在的成绩是难能可贵的。
另外,中国的外贸结构正在不断改善,国际竞争力也在逐步提高。比如,加工贸易2005年占总出口比重达55%,去年降低到了35%,者说明靠低廉劳动力和土地的贸易模式难以为继。与之相对的是,去年“一带一路”的沿线贸易,以及具有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外贸产品都在大幅增长。
所以说,在全球贸易下行的趋势下,我们正在逐渐退出30多年来一直参与的国际贸易旧分工,转向了以自主创新、自主品牌为特点,通过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的新贸易方式。
南方日报:实现外贸发展的转型升级,中国当务之急需要做哪些事?
张燕生:外贸要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增长,我们的产业就需要从低端迈向中高端,从过去的汗水驱动走向创新驱动。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高级管理人才,以及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新型企业家精神,从而带领我们的外贸企业从“游击队”走向“正规军”。
除了缺技术、缺人才之外,我们还缺品牌、缺资金,缺转型的经验和能力,这需要全社会同心协力、抱团取暖,把企业、政府的作用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来实现。
支招广东全球配置资源
“走出去”布局产业“练内功”聚集资源
南方日报:广东去年外贸降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出口贸易实现正增长,您如何看?
张燕生:如果说中国的外贸在世界是优等生,那么广东的外贸在中国也是优等生。为什么广东能够成为中国的优等生呢?我认为,广东的外贸产业利用2008年金融危机,抓住了其中的机遇,腾笼换鸟,实现了转型,而且这种转型还在扎实推进。
所谓危机,危中有机。有人看的是“危”,吓破了胆,拼命地刺激,有的人看到了“机”,把它作为结构调整的机会。去年广东的出口保持正增长,说明广东从过去的危机中寻找到了机遇,这也是广东的外贸部门和外贸企业在过去六七年坚持结构性改革的结果。这条路要坚持走下去。
南方日报:广东提出要不断提高全球配置和整合资源的能力,您认为关键是什么?
张燕生:全球配置和整合资源的能力未来非常关键,无论是重化工业还是轻工业以及服务形态智能产业,下一步它的市场、资源、资本都将在外面。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三句话,广东的外贸,应由代工生产转向自主生产、品牌、技术、渠道,全球布局。
除了走出去配置资源外,广东还要引进、吸引全世界的优质资源。这就需要修炼内功,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一个聚集资源的城市群。要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推进金融贸易体制改革等。
南方日报:目前广东正在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也在加快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直接对接。在推进这一建设中,您认为广东如何找准自身优势和着力点?
张燕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对接,对广东非常必要。与此同时,广东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时,还可以重视一下非洲。一是因为广东的非洲人相对比较多,相互之间的合作和沟通渠道比较多,具有良好的商业基础。二是广东许多需要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正是非洲所亟需的,所以承接广东的产业转移,非洲是最有希望的。
现在非洲的机遇与发展空间很大,广东的企业可以选择非洲作为锻炼国际化能力的重点方向,从广东走向非洲,再从非洲走向世界。记者 骆骁骅